作品|遇见世遗|素木之上,锦绣花开

若给你一些松软柔韧的木块 , 你能做成什么呢?福州的软木画师傅们 , 带给人们的是艺术的惊喜 。 在他们的刀笔运转之下 , 亭台楼阁、花草树木、栈桥船舫……精美的立体国画便展示在你眼前 。 岸边层层叠叠的树林下 , 戴着草帽的小人儿在摇桨划船 , 岸上指尖大的楼房 , 还要雕出根根细致的窗棂 , 让人越细看越惊叹 , 不由想去推开那扇小窗 。 老艺人在旁边一脸笑意说 , 平面框画还只是传统手法 , 现在还有创新的半立体软木画 , 可以实现360度欣赏 。
【作品|遇见世遗|素木之上,锦绣花开】福州软木画这一独特的民间工艺 , 乃福州“三宝”之一 。 其表现题材十分丰富 , 自然美景、楼宇建筑、亭台楼榭、花鸟虫鱼等均可以入题 。 原料是生长于欧洲地中海周围葡萄牙、西班牙、阿拉伯等国的栓皮栎树上的内层木栓层 , 纹理细腻 , 色泽天然 , 柔韧有弹性 , 放在玻璃框内 , 可以保存上百年 。 福州的民间艺人采用圆雕、浮雕、透雕、微雕等传统技法 , 首创用软木制作成各种工艺品 , 如挂屏、屏风、大小摆件、仿宋国画等 。 在制作过程中 , 软木画师傅还会让作品中的空间层次交错 , 景深变化 , 形成立体景观 , 让作品更加精致耐看 。 软木画能于方寸框屏之中 , 尽显艺人精雕巧工、妙造自然的独步功夫 , 人们盛情赞之以“立体的画 , 无韵的诗” 。
福州软木画始创于20世纪初 , 发源于福州东郊西园村 。 相传1914年 , 有人从国外带回一个类似“木画”的作品 , 民间艺人吴启棋等人从中受到启发 , 开创性地利用栓皮栎树的栓木层作原料 , 以刀为笔 , 精雕细刻 , 在小小画框内 , 立体展现出富有中国风的亭台楼阁、风景名胜 , 清奇、别致 。 20世纪50年代初 , 吴启棋、陈锟等人的软木画作品《天安门》、《北京万寿山》、《颐和园》等 , 在全国屡获大奖 。 软木画一下进入人们的生活 , 大家或馈赠或收藏 , 兴致盎然 。 许多人也纷纷加入这个行业 , 特别是吴启棋所在的西园村 , 家家户户把饭桌一收拾 , 就是一个小作坊 。 在老人们的口中 , 至今还会怀念起当年全村大人小孩一起做软木画的盛况 。 那时 , 软木画是西园村人的重要经济来源 。 在整个福建 , 生产软木画的公司有一百多家 , 产品远销美国、日本等地 , 在20世纪80年代其产值曾高达五千多万元 。
虽然有过辉煌的时期 , 但在整体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民间工艺趋于薄弱的大环境下 , 贵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福州软木画也在不可避免地式微 。 1995年以后 , 福州市工艺木画厂等多家企业先后停产 。 西园村人也渐渐放弃软木画 , 另谋生路 。 现在的西园村 , 每天早上八九点 , 踩着高跟鞋的、骑着摩托车的、手里抓着早餐的上班族如潮般向外涌动 。 只在西园村村委会后面的一个小楼里 , 还有一群默默坚持的本村老艺人们 。 这里是福州工美造型艺术有限公司 , 福州三坊七巷61号店“软木画之乡”的创作基地 。 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吴学宝先生是软木画创始人吴启棋先生之子 , 9岁起就开始学艺 , 创作出很多经典大作 , 其作品被多次选中用于装饰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和台湾厅等 , 是目前软木画界唯一的一位国家级大师 , 现为该公司的艺术总监 。 在他的热心带领和悉心讲解下 , 笔者得以了解软木画制作的详细过程 。 吴老师说 , 软木画只能是手工制作 , 因为软木有很多天然纹理 , 人工才能避开 , 机器就没有办法了 。 这是一个精细的手工流程 , 从图纸设计到装框完成 , 多达十几道工序 。 厂房里 , 艺人们一人驾驭一个工作台 , 在台灯下 , 凝神地握着刀 , 刻一下对着灯光比对一下 , 非常认真 。 有人做亭子 , 有人做亭盖 , 有人做树叶 , 有人做树干 , 有人负责把木块切片 , 也有人负责整体布局拼合 。 他们大都六七十岁模样 , 早已为人外婆或爷爷 。 在工作的过程中 , 脸上流露出一种自足的安详 。 时光在刀笔中缓缓划过 , 偶尔有人低声说起当天的小新闻 。 吴学宝老师很质朴地说 , 我们这些人啊 , 一辈子做软木画 , 一天不做手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