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和尚|《道德经》与人生|人生,就是在“有”与“无”之间寻找平衡

“有”与“无”是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最早由老子提出。“有”,指具体存在的事物,亦称实有;“无”,指无形无象的虚无。
老子认为,“无”中生“有”,“有”与“无”是可以转化的,“有”可以转化成“无”,“无”也可以转化成“有”。
比如,一个生命在孕育出生之前,他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无”。孕育出生后,以形体的形式存在,这就是“有”。而生命的终结,又归于“无”。
小和尚|《道德经》与人生|人生,就是在“有”与“无”之间寻找平衡
文章插图

老子说:“有无相生。”他认为,“有”与“无”是相对而生,“有”与“无”是相对的。
“无”中有“有”。一个人的肉体消失了,并不等于这个人的彻底消失。“消而不亡者寿”,躯体虽死而精神永存,他还活在人们的心中,被后人怀念千秋万世,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寿,虽死犹生。
“有”中有“无”。有的人活着,没有灵魂,无所事事,却同行尸走肉一样,根本就没有存在感,活着与死了没有什么区别。还有的人,作恶多端,很多人诅咒他,他活着,人们的心中早已经死了。
这两种现象,用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诗《有的人》来说就是:“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事物的发展变化就是由“无”到“有”,再“由”有到“无”的过程。
小和尚|《道德经》与人生|人生,就是在“有”与“无”之间寻找平衡
文章插图

人生何不是这样?因为没有即“无”,人们去追求,逐渐由“无”到“有”。拥有了,觉得这些会永远都是自己的,没有想到突发变故,瞬间失去了,又由“有”到“无”。
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变数,如何来面对?
有时候,“有”不一定就是好事,“无”也不一定就是坏事。
有这样一个故事:老和尚派3个小和尚出门化缘,出门前老和尚知道这天会下大雨,他就给了其中2个小和尚分别是一把伞和一根柺杖,而另一个小和尚什么也没有给。
晚上,3个小和尚都回来了,老和尚看到:
有伞的小和尚全身湿透了,因为他以为有伞遮雨,就冒着大雨行走,大雨漂湿了他的衣服。
小和尚|《道德经》与人生|人生,就是在“有”与“无”之间寻找平衡
文章插图

有拐杖的小和尚扭了脚,因为他觉得有拐杖依仗,走在泥泞的地上不怕打滑,没有想到一脚踏空,崴了脚。
什么都没有的小和尚既没淋到雨,又没受伤。因为他没有伞,下大雨时就躲在屋檐下避雨,等雨停了再走路;又因为没拐杖,走路就小心翼翼,因而浑身干干的,平安回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过多的“有”会变成过多“无”,“有”让人产生依赖感,放松了警觉,低估了风险,反而容易出问题;因为“无”,人没有凭依,就会高度谨慎,小心应对,反而化解了风险。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有”有时候是负担,“无”反而让人轻装前进;条件优越不等于事事顺利,而条件差不一定就会诸事不顺。
小和尚|《道德经》与人生|人生,就是在“有”与“无”之间寻找平衡
文章插图

现代社会中,我们一直在为“有”奔波,穷其一生都在追求各种“有”,觉得拥有的越多越好,并且从不知足。
在追求“有”的过程中,我们透支了身体健康,牺牲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当取得了更多之后,获得了短暂的幸福感之后,接着而来的是迷茫。
因为忙于追求“有”,身体状况每日愈下,出现了前半生拼命挣钱,后半生用钱保命;因为与家人聚少离多,忽视了与家人的感情培养,家人对于他的付出并不领情。这时候,觉得“有”就是“无”,自嘲“穷得只剩下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