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小报怎么写

1. 端午节怎么写小报 五月,阳光灿烂;五月,鲜花娇艳;五月,佳节频频;五月,硕果累累 。在这金色的五月,钧儒小学迎来了第四届艺术节活动之一——“手抄报”展示 。本次展示的主题是:端午文化 。孩子们在积极查阅有关资料,精心编写小报的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和一些习俗,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编辑、排版等综合能力 。孩子们利用五一小长假时间,通过报刊、书籍、网络等渠道查找有关端午节的资料,精心设计版面、绘画彩图、编写文字 。于是,一张张精美的端午小报就悄然诞生了 。班主任将它们展示于班级板报墙上,既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又美化了教室 。瞧!每当课余时间,板报前总会有同学欣赏着,评论着 。这一张张小报是他们审美的摇篮,学习的宝库 。“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五月的钧儒是艺术的天堂,是展示的舞台 。我们相信,孩子们在这次手抄报展示活动中,收获一定溢于言表 。
端午小报展示多图片
2. 关于端午的手抄报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 。
“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
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端午节的来历之一:纪念屈原说 。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
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
端午节的来历之二:迎涛神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
【端午小报怎么写】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端午节的来历之三,龙的节日说 。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祖的日子 。
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
端午节的来历之四:恶日说 。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 。
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