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的墨怎么写

1. 小篆字体的写法 “是”字的小篆写法:
2. 小篆用哪种毛笔写 篆书有大小篆之分,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字体较为古老,不像楷体字有“永字八法”的变化,其基本组字的方法,仅有“点、直、弧”三者,多以横竖直画为主,写法两头都圆,中间粗细不变 。
软毫笔以羊毫为代表,羊毫笔比较柔软,吸墨量大,适于写表现圆浑厚实的点画 。纯羊毫适用于写小篆 。
毛笔的分类按大小可分为大、中、小号;同时依据毛的种类分为软、硬、兼毫 。
扩展资料:
毛笔运用:
毛笔的笔头,主要由笔锋和副毫组成.所谓笔锋,是指笔头中心一簇长而尖的部分,所谓副毫,是指包裹在笔锋四周的一些较短的毛 。在运笔过程中,笔锋与副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笔锋是笔毫中最富有弹性的地方,它决定着笔画的走向和力度,所以有“笔锋主筋骨”之说 。
但是光有筋骨而无血肉的毛笔字是不美的,所以历代书家在书写时都不是单用笔锋的(而且笔锋与副毫也无法截然分开),而须兼用副毫 。副毫控制着笔画的粗细 。副毫与纸的接触越多,笔画越显丰满 。故又有“副毫丰血肉”之说 。
书家在运笔过程中,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来协调运用笔锋和副毫的 。看重筋骨,以瘦劲为美的人,就少用副毫;而既重筋骨又重血肉,以丰腴为美的人,就必然多用副毫 。
毛笔的笔头,按其部位大体又可分为三部分:笔尖(锋颖处)、笔肚(中间部位)、笔根(与笔杆相接处) 。再把笔尖至笔肚的那一部分分成三等分,靠笔尖的三分之一这一段就称一分笔,从笔肚到笔尖这一段称三分笔,中间部位到笔尖这一段称二分笔 。
显然,使用一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纤细、瘦劲 。如初唐时的书家褚遂良、薛稷常用此法 。宋徽宗的“瘦金书”也是突出的范例;使用二分笔书写,笔画则显得圆润、俊健 。如晚唐的柳公权、元代的赵孟頫多采用二分笔;使用三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丰腴、浑厚 。如中唐的颜真卿、宋代的苏东坡 。
一般说来,使用三分笔写字,是用笔的极限 。古人有“使笔不过腰”的说法 。如“过腰”用笔,一是极易出现“墨猪”,而且笔锋提起时无法弹回;二是容易导致笔锋开叉收不拢;三是大大缩短笔的使用寿命 。对于初习字者,往往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不敢铺毫,单用笔锋书写,字显得纤弱无力;二是肆意铺毫,甚至用笔根书写,字显得臃肿、赘疣 。
所以,初习字者应首先注意正确地使用笔位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毛笔
3. 小篆书法作品简介怎么写 可以多介绍小篆书体的历史发展过程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 。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 。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况 。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标准,统一全国文字 。篆体,又称为“篆书”,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 。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 。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