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入门怎么写( 六 )


3、这三年,正是上海“三年大变样”的时候 。4、今年岁末,爷爷从乡下回到上海,却迷了路,最后还是“打的”回到了家 。
5、爷爷一跨进家门,一个劲地说:我这个“老上海”迷了路,真是“上海变了,上海变了” 。这两篇作文的口子很小,然而开掘却很深,各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家乡的变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
人们常借“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来说明作文必须要有好的材料 。那么,有了好的材料是不是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呢?我看也未必 。
因为,好的材料还要作一番巧妙的安排 。举一个例子来说吧! 有一次,老师出了《咱班好事多》的题目让同学练习作文 。
一位同学选择了以下三个材料来表达“咱班好事多”: 1、一清早,同学们来到教室主动打扫教室 。2、同学们纷纷制作教鞭赠送给老师 。
3、一位同学因病脱了课,同学们争着为他补课 。应该说,这三个材料选得都不错,也切合题意 。
然而,他在记叙的时候平铺直叙,好像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一样,因此,作文写得很一般,落俗套,既不生动,也不形象 。别人读了,不可能得到一个深刻的印象 。
后来,经过老师的指点,他换了一个角度,对材料作了一番巧妙的安排,取得的效果则完全不一样了 。他是这样构思的: 1、学校里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以后,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我也不甘落后,也想做一件好事 。
2、一天,我起了个大早,想悄悄地打扫教室,谁知,当我来到教室,发现班上的几个“皮大王”早已把教室打扫干净了,他们还讥笑我“来晚了” 。3、我为教师做了一根漂亮的教鞭,想赠送给教师 。
没想到,老师捧出一束大小长短不一的教鞭笑着告诉大家:这些棒儿用到退休也用不完呀!我又“晚了一步” 。4、当我想为因病脱课的同学补课时,哪里想到,其他同学早已捷足先登了,我又“晚了一步” 。
5、看来,要想做一件好事还真不容易呀,因为“咱班好事太多了” 。这位小作者没有做成一件好事,却把全班同学学习雷锋的热闹场面全写出来了,而且写得生动活泼,耐人寻味,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
举一可以反三 。我们看到作文题以后,不要急于动笔,必须认真思考,反复琢磨,选哪些材料,从哪个角度去写,对这些材料该作怎样的安排 。
否则,草率从事,写出来的作文必然平淡乏味,一般化,落俗套 。第五讲 “点睛”与“添足” 有这么一个传说:梁代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 。
龙画好了,他故意不给龙点上眼睛,说什么如果我给龙点上了眼睛,龙就会腾云驾雾地飞走的 。听到此话的人都以为他在说大话,没有一个人相信他的 。
此时有人执意要张僧繇给龙点上眼睛 。当张僧繇刚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刹那间,电闪雷鸣,两条龙乘云上天,墙上只剩下那两条没有点上眼睛的龙 。
后人借这个传说来说明文章在关键的地方加上一二句重要的话,文章的内容则更为生动,表达的意义也更为深刻 。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妈妈笑了》的作文 。
小作者不落俗套,另辟蹊径,记叙了令妈妈高兴的三件事情: 1、我克服了胆怯的缺点,独个儿睡觉,妈妈回来见了,高兴地笑了; 2、我把省下的零花钱捐献给“希望工程”,妈妈知道了,满意地笑了; 3、奶奶的腰病犯了,我为奶奶捶背,这情景正好让妈妈撞见了,她情不自禁地笑了 。应该说,这三个材料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的,反映了妈妈为我的点滴进步而高兴 。
走笔到此,也未尝不可,然而,小作者不满足于此,在文章结尾的时候,又加了下面一段话: “***三次笑,说明了她为我的进步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三次笑,表达了她对我深深的爱意;***三次笑,寄托着她对我殷切的期望 。” 显然,这些话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是“点睛”之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