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 。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
3. 写竹子的古文 虚怀千秋功过,
笑傲严冬霜雪 。
一生宁静淡泊,
一世高风亮节 。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徐庭筠 《咏竹》
不论台阁与山林,爱尔岂惟千亩阴 。
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 。
葛陂始与龙俱化,嶰谷聊同凤一吟 。
月朗风清良夜永,可怜王子独知音 。——其中非常经典的两句后人改作"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
4. 文言文《竹子》翻译 白话释义: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 。
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 。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想到虚心求道者) 。
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想到砥砺名节、无论穷通祸福,始终如一的人) 。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
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在吏部以拔萃及第,被任命为校书郎 。最初在长安求借住处,得到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宅的东亭,在那里住了下来 。
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枝叶凋敞,毫无生气 。向关家的旧人询问是什么缘故,对方答道:“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 。
自从相国死后,别人借住在这里,从那时起,做筐篓的人来砍,做扫帚的人也来砍,砍伐剩下的竹子,长的已不到八尺,数量也不到百竿了 。还有平常的草木混杂生在竹丛中,长得繁盛茂密,简直都没有竹子的苗了 。”
我感到很惋惜,这些竹子,是由年迈德崇的关相国亲手种植,现在竟被庸俗之人看得如此卑贱 。但即使被砍削、废弃到这种程度,其秉性却仍然不变 。
于是我把那些繁盛茂密的草木铲掉,给竹子施加肥料,又在下面疏通、培修土层,没用一天就干完了 。从此以后,这些竹子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随风依依,生机盎然,好象在感激着我的知遇之情 。
可叹啊!竹子,不过是一种植物,与人有什么关系呢?就由于它与贤人相似,人们就爱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真正的贤人呢?然而,竹子与其它草木的关系,也就象贤人与一般人的关系一样 。唉!竹子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其它草木区别开来,要靠人来加以区别,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使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 。
因此,写了这篇《竹子》,书写在东亭的壁上,是为了留给以后居住这所房子的人,也是为了使现在使用贤人的人知晓罢了 。唐·白居易《竹子》原文: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虚受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