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 。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 。
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 。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 。
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 。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 。
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 。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 。
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
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 。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
故作《竹子》,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这篇散文是白居易的早期作品,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时年作者三十一岁 。
白居易生长在一个民不聊生的时代,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危机和人民的疾苦 。他幻想着当权者能够选贤任能,治理关下,企望着有朝一日自己能被重用,作出一番大事业,借养竹之事充分表达自己慕贤守道、坚贞不渝的志向 。
文章赏析:全文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谈竹子的四种美德:建善不拔,中立不倚,应用虚受,砥砺名行,夷险一致;正因为有这些美德,君子们多将之作为“庭实” 。
第二段写自己与竹相知相处的经过 。那是自己借居已故相国府宅东亭时,有感于原先种的竹已“枝叶殄瘁,无声无色”;经询方知其竹现状是与“他人假居”、无人爱惜竹子有关 。
于是乎,作者“乃芟翳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爱惜并护理竹子将近一整天时间,他旋即感到,竹子以清光朗韵回报自己,付出真情 。第三段借竹子前后不同际遇,谈人才的遭遇 。
竹子“似于贤”得到人之爱惜和培植,对“真贤”的人又怎么得不到爱惜和培植 。竹子与草木,就像贤才与一般人;竹子是不能自我张扬优点,而是靠人赏识它;贤才不能自我张扬才干,而是要各级领导使用贤才者,才能发现贤才们的才干,重用之 。
因此,贤才被各级领导掌握着命运 。
5. 休、竹、石、火的古文字怎么写 古文字,即古代的文字,在中国则特指秦以前留传下来的篆文体系的文字,如甲骨文和金文还有蝌蚪文 。由于中国实行简化字以后,这类古文字只出现在青铜器上、旧瓷器上 。
休、竹、石、火的古文字
6. 胸有成竹古文翻译 北宋苏轼的《胸有成竹》翻译:
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节、叶俱全 。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 。可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的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 。
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跃起、鹘鸟降落一样迅速 。这是与可教给我的 。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 。既然心里明白应该这样做,却不能做到,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能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毛病 。
所以,常常是对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练地去做,平时自以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忽然不明白了,难道只有画竹才是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