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灵公|辛弃疾闲居带湖,写一首《踏莎行》,十句话用十典故,充满了讽刺

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辛弃疾被罢官后到上饶带湖一带隐居。他在事先修好的房子附近开辟了菜园子和稻田,准备犁田躬耕。闲来无事,又把前人经书中的句子用来填了一首词。


卫灵公|辛弃疾闲居带湖,写一首《踏莎行》,十句话用十典故,充满了讽刺
文章插图

他刻意把孔夫子的圣人之言,填进“小艺”、“末道”的词作当中戏说人生。表面上是在讽刺孔子,其实是苦中作乐,进行自嘲。因为他的号是“稼轩”,所以这首词题为“赋稼轩”。一、《踏莎行·赋稼轩》赏析《踏莎行·赋稼轩》——南宋·辛弃疾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去卫灵公,遭桓司马。东西南北之人也。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词作意译:做人懂得进退存亡之道,不失正义就对了。得到君主信任,我就出仕;得不到信任,我就隐居。退居田园,像樊须一样,当个农民。以一根横木作门梁,在简陋之处安身。每天看着夕阳西下,羊牛结队归来,自得其乐。不要学孔子四处游说,兜售学问。因为得不到重用,只能黯然离开卫国。途经宋国时,还差一点被桓司马截杀。结果他只能化装逃跑,东躲西藏。

卫灵公|辛弃疾闲居带湖,写一首《踏莎行》,十句话用十典故,充满了讽刺
文章插图

像古代的长沮、桀溺二位隐士一样,各自拿着工具,并肩在田里劳作不是很好吗?孔丘先生为什么不学他们,偏要把自己搞得这样栖栖遑遑?本词上下两阙共十句,用了十个典故,上阙写自己归隐上饶之后,追求的是一种符合圣贤之道的生活。“日之夕矣牛羊下”,颇有一种王维笔下的“夕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味道。下阙则是通过对孔子当年失意后离开卫国,被人追杀的描写,来反衬自己归隐的正确性。最末的几句,看似对孔子的行为充满调侃与讽刺,但是事实是奚落那个“一心要从政”的自己。这一首词作于淳熙八年,辛弃疾被罢官之初。当时他还不知道,这一次归耕,是他往后二十多年隐居生涯的开始,因为在朝中的知音和两任靠山都倒了台。辛弃疾的内心已经意识到,他在政治上是孤单的。假如他仍然一意孤行的话,立马就会和孔子当年一样,整日栖栖遑遑、甚至像丧家之犬一样被人追杀,东躲西藏。

卫灵公|辛弃疾闲居带湖,写一首《踏莎行》,十句话用十典故,充满了讽刺
文章插图

于是他时常填词、写文章嘲笑自己的“不智”。奈何天性使然,终其一生,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与打击,他还是原来的那个辛弃疾。洪迈《稼轩记》中说:辛弃疾当年隐居的地方,在信州郡治(江西上饶),北面一里外的一处空地上。那里三面都有墙,另一面靠着一条湖,就是带湖。早在辛弃疾第二次担任江南西府安抚使时,就在那里盖了百余间房子,置备了菜地,随时准备回家种田。当他就给自己的新居起了一个名字叫“稼轩”。可见他对自己在朝中受到的排挤,早有预见。二、词中的十个典故“进退存亡”出自《易经·乾文言》。当进则进,当退则退,才是先贤的为人之道。“行藏用舍”,典出《论语·述而》里面孔子的话: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卫灵公|辛弃疾闲居带湖,写一首《踏莎行》,十句话用十典故,充满了讽刺
文章插图

“人小请学樊须稼”是化用《论语·子路》中的一个故事。樊须是孔子的一个徒弟。有一天,他来问孔子应该如何种庄稼。孔子说,这种事应该去问老农。樊须又问孔子应该如何种蔬菜,孔子说,这种事应该去问菜农。樊须听了孔子的话,就离开了。孔子认为要治理国家,学习经典礼仪和道德规范就好了,干什么要学种庄稼呢。于是,孔子说樊须是一个“小人”。意思是樊须只能做一个普通的农民,不是治理国家的人才。辛弃疾在这里把他的意思反过来,偏要说:当樊须一样的“小人”,去种田也很好。“衡门之下”出自《诗经·陈风·衡门》。“衡”就是“横”,指的是门上的横梁。代指居住在简陋的屋子里面。“日夕”一句出自《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本来是指女人思念丈夫归来的诗。在这里,辛弃疾抛弃了原诗中的含义,用了它字面上的意思。把夕阳下面牛羊归来,当成了一幅风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