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半月谈丨名城非遗不能与当代生活脱节( 二 )



“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主要由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前者体现在空间格局、建筑风貌、文物古迹等方面,后者体现为名城内在的思想观念和人文价值。”浙江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俞强认为,名城是非遗的物质载体,非遗是名城的活力源泉,两者相辅相成,形神一体,缺一不可。

政企合作,避免过度商业化

“我的四合院在巷子里,主街的店面租金太贵,希望政府部门能设立一个非遗工坊,把平遥古城的非遗项目组织在一起。”这是刘兴东多年的心愿。霍文忠也想在平遥古城内形成非遗集聚区,吸引游客,但这个想法10余年来一直未能实现。“古城里房子产权复杂,只有在政府主导下,才能找到合适的地块。”

浙江绍兴首家“非遗客厅”是政企合作的产物。它所处的街区由北海街道开发,由绍兴文旅部门协调引进越红博物馆的团队经营。陈惠良介绍,这家博物馆是由茶企开办的,从事“越红茶”非遗技艺传承利用的民办博物馆,企业在非遗产品市场化方面有一定经验。但是,文化项目投资周期长,离不开政府扶持,选择政府主导、企业投资运营的方式也是一种探索。

“文旅部门和街道协商,减免了房租,又把全市一批非遗项目集中到客厅里,形成了规模效应,大家抱团发展。”陈惠良说,政企合作能把好商业化的度,“过度商业化反而会让消费者敬而远之”。

郭艺认为,要处理好保护和利用、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做好近期、中期和远期的非遗保护规划,让非遗保护与城市发展互相支撑融合。同时,深入研究和提炼非遗本身的内涵,推动传承人和保护单位的能力建设,使非遗传承保护适应时代发展。
【 历史文化|半月谈丨名城非遗不能与当代生活脱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