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与父亲书》:说说中国式的父子关系( 二 )


李修文认为 , “这本书的迷人之处还在于 , 作者承认父亲的失败 , 承认父亲的胆怯、惊慌、恐惧 , 承认父亲所遭遇到的生命的阻隔与中断 , 甚至他去观察父亲 , 父亲是蜷缩着、恐惧着的 , 有大量这样的细节描摹 , 这就是生命力 。 我们的生命力并不仅仅体现在所谓的乐观当中 , 我们的恐惧 , 我们承认这种恐惧 , 我们沉浮于人类缺陷这样一个事实 , 经由一个作家的书写 , 经由这个儿子的重新发现和打捞 , 呈现出一个独特的父亲 , 一个既等同于其他的 , 就像他总结的那个处于广大无名之辈当中的一员 , 同时又是不能被取代的父亲形象 。 ”
活动中也提到“什么是散文 , 散文和其他文体之间的区别”这个话题 。
向迅坦述了当下散文文体的现状 , “现代散文历经百余年 , 随着文体越分越细 , 它的边界越来越窄 , 作家能钻研的东西也越来越小 , 所以我们的散文写作急需改变 。 从新散文运动之后 , 李敬泽、于坚、刘亮程、张锐锋、宁肯、周晓枫、李修文等作家 , 改变了当下散文的写作方向 。 传统的文学散文越写越小 , 他们突破了传统散文的边界 , 把框框给打破了 。 我写小说 , 也写诗歌、散文 。 写散文的话 , 以前是很纯文学的散文 , 最近几年一直在追求一些变化 , 就是想把这个边界打破 , 想拓宽它的边界 , 向前面几位老师致敬 。 这在《与父亲书》里面有所体现 , 有的篇目可以当小说读 , 也可以当作散文读 。 ”
关于什么是散文 , 散文和其他文体之间的区别 , 李修文认为散文和小说之间不应该有过于清晰的分野 , 全世界范围内 , 作家个人的生活 , 个人的感受 , 越来越变为承载文本的处理器 , 趋向于取消传统的文体界定 , 将个人感受和自己的创造力变成一个超级文本 , 这恰恰是中华文学里非常重要的传统 。 “所以无论是作为一个文本 , 还是作为一个作家、一个人的创造力 , 他的生命一定要致力于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独特的、属于你自己的不能被替代的个人命运 。 因为你的感受是宽广的、细腻的、独特的 , 你的文本才有这个可能 。 ”
对此向迅也有共鸣 , 他认为最高级的写作就是个人化的叙述 , “卡夫卡在生前没有什么读者 , 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 , 《尤利西斯》也是 , 他在生前没有获得特别大的影响 , 但是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在读它 , 因为它是很独特的文本 , 是他个人化的叙述 。 ”个人化叙述也可以和个人腔调结合起来 , 不要让个人的声音被大部分的声音淹没掉 。 通俗文学风靡一时 , 读者甚多 , 但是它跟我们所强调的几千年来真正的文学作品还是有区别的 , 被广泛认同的还是严肃的、有个人声音的文学 , 而不是淹没于大众的声音 。
在实践层面 , 作者如何负担起散文写作的重任 , 李修文认为 , 面对理论家们的论争 , 写作者需要做的是用自己的写作实际 , 把散文的这种概念推向广阔、推向各种各样丰富的可能性 , 再多的争论还是要寄托作家个人的创作 , 才能显露出它的意义 。 他指出 , 散文这种文体 , 始终有一个大写的“我”存在于文本的背后 , “某种程度上讲 , 散文的写作是我们作为写作者 , 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个人 , 亲历自己、梳理自己 , 把自己带往一个我们未知的方向 , 在我们的人生旅程当中建立一个属于你自己的 , 他人所不能替代的那个主体 , 就是散文这种文体不同于其他文体带给写作者非常重要的作用 。 ”
【边界|《与父亲书》:说说中国式的父子关系】(本文来自澎湃新闻 , 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