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每周一书 篇七十六:《追忆》:比身体不朽的是记忆

1.本期荐书:《追忆》

作者:[美国] 宇文所安
译者: 郑学勤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数: 166
豆瓣评分:8.7分
2.书籍介绍中国学生|每周一书 篇七十六:《追忆》:比身体不朽的是记忆
文章插图

《追忆》是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的成名之作,在《追忆》中,宇文所安开创性的将英语“散文”(essay)和中国式的感兴进行混合,并产生了非常难得的化学效果。作者从汗牛充栋的古典文献中拣选了十数篇诗文,出其不意地将它们勾连在一起,通过精彩的阅读、想象、分析与考证,为我们突显了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意象和根本性的母题:追忆。
3.秃老师点评中国学生|每周一书 篇七十六:《追忆》:比身体不朽的是记忆
文章插图

宇文所安这本成名作的名字叫《追忆》,很难不让人想到《锦瑟》中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而他关于中国文学的探究,也恰好从一首诗开始,《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歌相信是所以中国学生都要背诵的诗歌,而课本中提炼的中心思想无非是感慨国破山河在的悲伤和离怀。但宇文所安却写道:
他挥手指向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美丽景色,把我们的注意力从对消逝的时间的追忆上引开,或许还从未来上引开。然而,这个姿态是一种面纱,它是那样透明,以致使我们更加强烈地感受到我们所失去的东西。当我们说:“让我们别再谈它了”,并试图转移话题时,我们所处的正是个令人痛苦的时刻,它说明了一个真情,标志着我们的思想难以摆脱我们同意要忘掉的东西,而且现在比以前更难摆脱了。
从往昔到现在,再到未来,历史,构成了中国诗歌最大的情怀。
同样在《骨骸》一文中,也有对王阳明祭奠路边尸的描述,宇文所安透过对王阳明文章的分析,既描绘了王阳明心中,今天我祭奠你,我死后谁来祭奠我的忧愁,也分析了这具路边尸因为王阳明最后获得了永生的理念。
这一想法让我想起了关于死亡的说法,人会死两次,第一次是身体的死亡,第二次是记忆的死亡,当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记得你时,你才真正的死去。
在第八章“为了被回忆”中,宇文所安就说到,一些文学作品的产生就是为了不断被回忆,而在不断被回忆中也在加深。
而这个想法实际上也和中国的祖先崇拜一脉相承,宇文所安也分析到,不管是杜甫还是王阳明,实际上他们都有着这种文化的自觉,当他们提笔写诗作文时,已经有了要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一笔的企图。
这或许也是中国怀古诗特别多的原因,我怀念古代,也是为了未来有人怀念我。
当然,这种观念不仅仅在中国文化中特别明显,实际上在米兰·昆德拉的笔下,《不朽》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如果自身的伟业不能不朽,那么,攀附一个不朽的人,也可以不朽。
4.推荐阅读人群【 中国学生|每周一书 篇七十六:《追忆》:比身体不朽的是记忆】推荐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的值友阅读,当然,你也可以以这本书为索引,再重读中国古代以来的名篇,这样要比简单读《古文观止》更要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