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大唐最“懒”诗人,只写诗不写题目,却皆成经典,令人捉摸不透

大唐最“懒”诗人,只写诗不写题目,却皆成经典,令人捉摸不透
李商隐,是唐代诗歌史上继李白、杜甫、韩愈之后的又一大家,但同时也是最“懒”的诗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作诗不喜欢写题目,其一部分诗歌都已“无题”为名,但令人奇怪的是,却都成了经典,比如那首耳熟能详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些无题诗的艺术成就很高,能够体现出李商隐独特的艺术风格,“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 春蚕|大唐最“懒”诗人,只写诗不写题目,却皆成经典,令人捉摸不透】
春蚕|大唐最“懒”诗人,只写诗不写题目,却皆成经典,令人捉摸不透
文章插图

“无题”诗即没有题目的诗,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并不少见,如《诗经》、古诗十九首等。不过,诗用“无题”作题目,当是李商隐的创造。在他诗歌创造中,大约有六分之一的篇目,是用“无题”来命名的,不仅有意,而且有趣,耐人寻味。一提到“无题”诗,总愿与朦胧相联系。记得一位老画家说过这样一段话,“凡诗不宜逼真,如旅行远望青山佳色,天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各状。及登临非复其观,唯尽石枯树而已,远近不同,所以妙在含糊,方见作手。”老画家道出了现代美学中有“朦胧美”的真谛。
由于无题诗“以意象的朦胧性,来代替形象的确定性,因而使得整体岀现模糊性。”


春蚕|大唐最“懒”诗人,只写诗不写题目,却皆成经典,令人捉摸不透
文章插图

再看文章开头的那首《无题》,我们通过那依稀、朦胧的对所爱之人的怀念,触摸到了诗人那痛苦失望、又缠绵执着的爱情。特别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两句,既写出自己对对方眷恋之深,思念永不停止,又写爱情遭到破坏后的无穷无尽的哀伤。
这里充满了悲伤失望的痛苦,和缠绵炽烈的追求。追求虽无望,但还要坚持,因此追求带上了悲剧色彩。
诗中所表达的那种深沉的相思苦痛、深厚的悲剧气氛,对年华消逝和无所依托的悲慨等等,难道仅仅局限于男女之情吗?
决不是。
这里含有更深的隐痛,可以说这是诗人对自己一生遭遇的深沉感慨。


春蚕|大唐最“懒”诗人,只写诗不写题目,却皆成经典,令人捉摸不透
文章插图

综观李商隐比较好的爱情诗,几乎全是写失意的爱情,这和他失意沉沦的身世遭遇不无关系。自身的失意遭遇,使他对现实生活中青年男女失意的爱情,有特别深切的体验,而当他在诗歌中抒写这种失意的爱情时,也就有可能融进自己的某些身世之感。
如“因牛李党争而受牵连,仕宦失意,使他对此既深为感慨,但又无力反抗,遂使一片匡世救国之心,终成泡影。”
而这些朦胧的意绪,又往往不能用语言加以充分表达,所以李商隐才创作了无题诗。


春蚕|大唐最“懒”诗人,只写诗不写题目,却皆成经典,令人捉摸不透
文章插图

无题诗的出现,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诗歌发民展变迁的必然产物。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盛唐时代已达顶峰,之后是滑落,“大约从中唐开始,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人们的生活内容、生活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心态等,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作为它们的外在物物化形态之一的诗歌创作,也分化出两种倾向。一种是理性化倾向,即以诗言理叙事……另一种是俗化倾向,则侧重于倾诉个人情绪,描写琐碎的日常小事。”李商隐的诗当属后一种,他的诗歌既有李白的飘逸,又有杜甫的沉郁;既有李贺的构思奇特,又有刘禹锡的甜润园转,融会百家之长,又“别立门户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