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太平有象

“太平有象”最早在两宋时期出现在诗词里 , 如“天下太平今有象 , 宫中行乐但迎新”“无象太平还有象 , 孤烟起处是人家”“太平有象人人醉 , 造物无私处处春”等等 。 但这里的“象”指的都不是具体的大象 , 而是代指情状、态势等含义 。 不过 , 就像用于形容桃花繁盛形貌的“桃之夭夭”能够在后世转变为同音的“逃之夭夭”并且更换含义一样 , “太平有象”也逐渐地和真实的大象形象关联在一起 。 这不仅来自于象字的双关含义 , 也来自于文化层面的影响 。
【形象|太平有象】自佛教传入中土起 , 大象的造型在各种艺术作品里出现得越来越多 。 由于佛教的起源地印度盛产大象 , 许多有吉祥寓意的神话都和象有关 。 现在人们较为熟悉的“太平有象”造型 , 一般是大象背上驮着一个宝瓶 , 取“瓶”和“平”谐音 。 这一造型在明代基本定型 , 可能也来自佛教 。 古印度国王、贵族乘坐大象时 , 习惯在象背上固定一个类似于轿子的有盖座位“howdah” 。 欧洲人将它附会为“大象背上的城堡” , 至今伦敦还有一个地铁站叫“大象和城堡” , 站外有一尊大象雕塑 , 这一名称来自于二百多年前当地的一家同名旅馆 。 在佛教相关图画里 , 象背上的“座位”变成了有寓意的佛家宝物 , 中国古人则将它进一步固定为“宝瓶”的形象 , 并且为了体现不同含义 , 象背上的宝瓶也不是一成不变 , 如瓶里插牡丹花表示“太平富贵” , 瓶里插如意体现“太平如意” , 插五谷则代表“五谷丰登” 。
清代皇室对“太平有象”的推崇达到了封建时代的顶峰 , 至今故宫里仍然保存着多种以此为主题的艺术品 , 与驮着宝瓶的大象搭配的 , 往往还有活泼可爱的童子形象 , 隐隐与中国古人崇尚的“多福多寿多子”祝愿相合 。 乾隆皇帝曾用诗句表达自己和前朝的昏庸帝王不同 , 不轻信“太平有象”的吉兆:“刻作太平称有象 , 斯之未信敢心宽 。 ”但是 , 宫中仍旧陈设着各种以此为主题的珐琅器、玉器、瓷器、钟表等 , 在为其母崇庆皇太后庆贺寿辰时 , 乾隆帝也命画师在画里加上了两头背着聚宝盆和大瓶的大象 , 展现吉祥之意 。 在光绪皇帝大婚时 , “奁单”中开列的诸多珍宝里 , 包括“红雕漆太平有象饽饽榼成对” , “饽饽榼”就是装点心的盒子 , 以此为造型当然是为了体现国泰民安含义和对帝后未来生活的祝愿 , 但当时的清帝国已是岌岌可危 , 光绪帝的人生也以悲剧告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