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书法笔势写字是一笔一画由局部到整体,但点画之间充满动势

文/一者
汉字在连续书写时,每一个基本点画都处于承上启下的关系之中,都得根据笔势的映带加以变形,书写过程中才有了点画的长短,粗细,俯仰相背,或收或放……,充满变化之能事,体现的是节奏和韵律,否则,就很难连贯与和谐,哪怕是楷书也同样具备这一特点。
在论述书法美中,往往把书法冠以“书舞同势”,与“舞蹈”有异曲同工之妙,主要就是书势与舞蹈的舞势都为动势之意。如舞蹈中也有许多类似于基本点画的各种手、足、头的姿态,它们来自于运动过程中个平衡瞬间的定格,但是在舞蹈时,演员的全身和四肢都不停地运动,所有固定的姿态都不得不随着前后动作的变化而变化。典型书、舞关系的例证就是脍炙人口的唐代草书大家张旭的故事,受到“公孙氏舞剑”的启发而草书大为长进。实并非杜撰,见于资料文献。



局部|书法笔势写字是一笔一画由局部到整体,但点画之间充满动势
文章插图

舞剑:图片来自网络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序记载: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尝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
实际在书法作品中点画因笔势映带而变形的例子不胜枚举。如褚遂良经典楷书法帖《雁塔圣教序》中“猶”字,第二画为了承接第一画笔势,增加了一段横画作为过渡。“無”字最后一竖为了与下面笔画连接,变成了左撇。



局部|书法笔势写字是一笔一画由局部到整体,但点画之间充满动势
文章插图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中“猶”、“無”字。书法史上研究笔势变形的理论,应该是古人最著名的是“永字八法”了。
自从提出“永字八法”以后,成了历代书法研究的热门话题,相关著作很多,但基本是把“永字八法”作为点画来研究。从整体结构看,点画之间的关系上强调的是笔势,关注是连续书写中基本点画的联系问题。但也有对“永字八法”不屑一顾者,引傅山:
“书家乱嚷八法,老夫一法也不懂!”(陈玠《书法偶集》)



局部|书法笔势写字是一笔一画由局部到整体,但点画之间充满动势
文章插图

从笔势变形的研究角度出发,永字八法的侧(点) 点为了与上下笔画相呼应,露锋起笔,是承接上一笔画,强调的是笔势;收笔出锋,上下相连问题,起到了顾盼映带的呼应关系。还有就打破了平直关系,左右倾斜,产生动势,要想达到平衡,势必与这个笔画建立互动关系,笔画与笔画之间,产生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说写书法就是制造矛盾解决矛盾,点画之间的左顾右盼俯仰相背等,都是强调一种依存关系。姜夔《续书谱》云:“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
这里“顾盼”牵丝映带指的是笔势,俯仰的“向背”指的是体势。强调笔势和体势的结果,点不再是一个圆,而是一个有方向、有动感的造型,它最确切的名字就是侧,《尚书·洪范》云:“无反无侧。”侧就是偏,就是不正。《笔法诀》云:“侧不得平其笔。”
八法中的横(勒)笔画较长,在字的轴心线处与竖相接。这是最形象的比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释名》云:
“勒,络也,络其头而引之。”并云:“络其头而衔其口,可控制也,引申之为抑勒之义。”
纵马勒缰,写书法要能够控制的住,不能信马由缰,是书家的控制宁里的表现。《笔法诀》云:“为画如勒,贵涩而迟。”包世臣《艺舟双楫》云:“盖勒字之义,强抑力制,愈收愈紧。
楷书的竖画,有两种,一是悬针竖一是垂露竖,起中流砥柱作用,让整个字保持平正。书法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因人而异,因结构关系而异。如果与横画连写,因为楷书的横画一般都不是水平的,左低右高,所以竖也不能垂直,或者左弧(或者说内擫笔法),或者右弧(外拓笔法),否则便不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