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丨姜波:泉州申遗成功,何以提出“刺桐和平精神”?

(东西问)姜波:泉州申遗成功 , 何以提出“刺桐和平精神”?
中新社北京7月28日电 题:姜波:泉州申遗成功 , 何以提出“刺桐和平精神”?
中新社采访人员 曾福志 孙虹
|独家丨姜波:泉州申遗成功,何以提出“刺桐和平精神”?
本文图片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7月25日在福建福州举行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这一项目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 , 是本届大会中国唯一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 。 泉州申遗成功后 , 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6处 。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东方大港 , 泉州是‘大航海时代’以前人类航海活动的历史记忆 , 也是古代东西方文明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山东大学教授姜波日前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时指出 , 泉州以包容友善的心态接纳了不同肤色、语言和宗教的外来族群 , 形成了绚丽多彩、和谐共处的文化多样性城市景观 , 堪称世界历史进程中 , 东西方文明交流与互鉴的杰出代表 , 可以称之为“刺桐和平精神” 。
姜波教授 。 本人供图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采访人员:10世纪至14世纪的泉州 , 在世界海洋贸易体系里 , 居于什么样的地位?
姜波:泉州港是古典时代人类航海的珍贵遗产 , 也是宋元时期(10世纪至14世纪)风帆贸易的历史见证 。 元祐二年(1087年) , 北宋政府在泉州设立市舶司 , 管理往来船舶 , 鼓励越洋贸易 , 泉州港步入黄金发展时期 , 由此成为世界海港城市的杰出代表 。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东方明珠 , 泉州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 , 足以比肩哥伦布的故乡热那亚、马可·波罗的家乡威尼斯和伊本·白图泰的启航地丹吉尔 。
在马可·波罗笔下 , 全盛时期的泉州 , 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港城市 , 单就香料贸易而言 , 就已经远超地中海世界的著名海港亚历山大 。 作为文本记忆里的泉州 , 曾经接纳过诸多“大航海时代”以前的著名航海家 , 如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汪大渊以及明代的郑和 , 他们都曾驻泊泉州 , 目睹了这座世界第一大港的风采 。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海洋贸易的一个高峰 , 古代中国文明、东南亚文明、印度文明、波斯-阿拉伯文明乃至地中海文明之间的海上交流日趋密切 , 世界海洋体系一体化进程加快 , 世界一体化进程成为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 。 作为东方世界的海洋贸易大港 , 泉州成为古代中国通往海外世界的主要窗口 , 这座被刺桐树掩映的美丽海港 , 以Zaitun(Zayton , 即“刺桐”)之名而声名远播、蜚声海外 。
图为开元寺 , 它是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 , 反映了当地的多元文化 。 王东明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作为宋元中国对外海洋贸易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对话的代表城市 , 泉州在海洋文化与海洋文明进程方面 , 取得了哪些文明成果?
姜波:泉州港承载了中华文明的海洋文化传统 , 展示了中国东南沿海先民“向海而生”的生存智慧、“梯航万国”的航海意识和劈波斩浪的开拓精神 。 古代刺桐人修建的这座海港城市 , 依山傍水、河海交汇 , 既得陆海联运之便 , 又可避台风侵扰 , 可谓天然良港 。 这里港口、码头与导航设施一应俱全 , 市场、仓储、店铺密集分布 。 泉州城内 , 金、银、铜、铁、锡、漆器、丝绸等百业兴盛;城郊野外 , 陶瓷、冶铸、茶园联袂发展 , 产品畅销海内外 。 泉州城周边 , 依托晋江水系 , 还形成了以海港为中心的水陆交通体系 , 建有著名的洛阳桥、安平桥 , 有力支撑了古代海港贸易经济的发展 。 与此同时 , 适应航海业的发展 , 泉州造船业高度发达 , 以流线型船型和水密隔舱为技术特点的福船漂洋过海、纵横天下 , 成为中国古代远洋贸易船的经典代表 。 考古发现的“后渚沉船”“南海I号”“华光礁I号”都是以泉州为母港、远涉重洋开展海外贸易的海船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