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丨姜波:泉州申遗成功,何以提出“刺桐和平精神”?( 二 )


要之 , 完善的海港管理体系 , 发达的港口设施 , 包容的城市氛围 , 使泉州港一跃而成为古典航海时代的最负盛名的东方贸易港 , 正所谓“海纳百川、港通天下” 。
泉州港留下了无与伦比的航海遗产 , 使今天的人们得以目睹古刺桐港的历史画卷:祭神的天后宫与祈风的九日山石刻相得益彰 , 开元寺、真武庙、清净寺、草庵遥相呼应 。 管理海洋贸易的市舶司遗址、南宋皇室参与海洋贸易的南外宗正司遗址、沟通城外番坊与城内市场的德济门遗址、以及德化窑、磁灶窑和安溪下草铺冶铁遗址 , 历经考古学家的发掘而重现人间 。 而今 , 人们在这座海港城市看到的景观是:古塔迎风 , 临江而立;刺桐花开 , 城门掩映 。 晋江之上船来船往 , 泉州湾里潮起潮落 。 天后宫香烟缭绕 , 开元寺梵音不绝 。 老店开张 , 叫卖之声依旧;旧街相通 , 刺桐古音犹在:好一处生生不息的世界遗产!
图为安平桥 , 它是中国现存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 , 始建于1138年 , 是泉州与南部沿海地区的陆运节点 。 王东明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相比以欧洲人为主导的“大航海时代” , 泉州体现的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种族友好相处 , 何以称之为“刺桐和平精神”?
姜波:作为“大航海时代”以前人类航海活动的历史记忆 , 泉州也是古代东西方文明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 这座具有东方神韵的美丽城市 , 以包容友善的心态接纳了不同肤色、语言和宗教的外来族群 , 形成了绚丽多彩、和谐共处的文化多样性城市景观 , 堪称世界历史进程中 , 东西方文明交流与互鉴的杰出代表 , 可以称之为“刺桐和平精神” 。
今天 , 漫步泉州城内外 , 可以看到清真寺与关帝庙“比邻而居” , 佛教寺院容纳了印度教的神祇 , 浔埔女人的头饰上留下了波斯文明的印记 , 郊野的小山上传来摩尼教的祷告之声……中外人文景观错杂而处 , 东西方文明深度交融 , 形成了典型的海上丝绸之路海港城市景观 , 这正是泉州古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航海记忆的重要缘由 。
相较于“大航海时代”所带给世界各地的殖民体系与殖民文化 , 泉州留下的文化遗产显得尤为独特而珍贵 。 在这里 , 东方文明含蓄、宽容、仁义、厚爱的特色一览无遗:寓居泉州的锡兰人 , 经时代洗涤 , 已深度融入当地社会且自我标榜为耕读人家、诗书门第 。 身为色目人后裔的明人李贽 , 在泉州城内耳闻目染、潜移默化而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巨子 。 一位故去的埃及人 , 会在墓碑上留下“番客墓”这样自我调侃的语句;七下西洋的郑和 , 临行前在灵山圣墓留下了“前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的慨叹;摩洛哥来的伊本·白图泰 , 赞颂她美丽的街巷;远航的汪大渊 , 却总是念念不忘刺桐城里的故土人情:遗迹处处令人神往 。
图为泉州府文庙 , 它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区的代表性遗产要素 , 是官方纪念和祭祀孔子的场所 。 王东明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宋元时期 , 在泉州这座东西方文化交汇交融的多元文化国际都市 , 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信仰包容和谐相处的海洋和平精神和文明互鉴的普遍价值 ,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是否具有现实意义?
姜波:泉州港的文化遗产与历史记忆 , 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世界发展 , 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 泉州港作为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 生动说明了不同族群、语言与宗教的文明形态 , 应该彼此尊重、交流互鉴、和谐共处、携手发展 。 以史为鉴 ,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现实格局 , 坚持多极化的世界发展趋势 , 反对唯我独尊、一家坐大的单极化思维 , 是时势之所趋、也是历史的必然 。 作为世界遗产地的泉州港 , 为此提供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