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畔赏毕加索杜尚真迹 西岸美术馆大展“万物的声音”开幕

|黄浦江畔赏毕加索杜尚真迹 西岸美术馆大展“万物的声音”开幕
本文图片

|黄浦江畔赏毕加索杜尚真迹 西岸美术馆大展“万物的声音”开幕
本文图片

巴勃罗·毕加索《含古代头像的静物》 。
1907年 , 巴勃罗·毕加索与乔治·布拉克在法国创立立体派风格 , 静物创作成为两位大师钟爱的绘画主题 。 毕加索于1925年创作油画《含古代头像的静物》 , 布拉克则在1919年创作《吉他与水果盘》 。 一个世纪后 , 这两幅立体派风格的不朽之作首次来到黄浦江畔 , 上海观众可近距离观赏 。
昨天 , 位于徐汇滨江的西岸美术馆与法国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的第二个常设大展“万物的声音”开幕 。 来自蓬皮杜中心的160余件馆藏力作大部分均为首次在沪展出 , 带领观众以“物”为媒 , 触碰20世纪以来世界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 。
集结领军人物作品
“万物的声音”共分18个章节 , 带领观众深入了解20世纪初至全球化背景下 , 艺术先锋运动的腹地 。 展出作品涵盖立体主义先驱、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先锋人物以及当代观念艺术的前卫代表 , 乔治·布拉克、巴勃罗·毕加索、费尔南·莱热、马塞尔·杜尚、曼·雷、让·丁格利、塔蒂亚娜·特罗维、梁慧圭等艺术大师和现代知名艺术家的重要作品 , 均按时间顺序铺陈于展厅空间内 。
展览导览穆青介绍 , 多元、罕见、连贯性和相关性 , 是此次常设展的四大亮点 。 在表现形式上 , “万物的声音”呈现了来自画家、作家、雕塑家、导演、摄影师、设计师、建筑师等不同领域艺术家们依托丰富媒介所创作的作品 , 展现艺术品和艺术流派的多元性 。
本次常设展主要分两个部分 。 前半部分呈现属于先锋艺术家们的世界 , 以杜尚创造的“现成品艺术”为代表 , 让前来观展的人们感知艺术家如何用创意推翻一切“旧程式”;后半部分则透过波普艺术、新现实主义和激浪派运动的艺术家视野 , 展现消费主义盛行下 , “物品”在艺术中扮演的角色 。
作为展览最重磅的组成部分 , 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这两大对世界艺术史产生深远影响的流派 , 都发轫和成长于百年前的今天 。 “万物的声音”前所未有地集结了两大流派的领军人物作品 。
在西岸美术馆首个常设展“时间的形态”中 , 蓬皮杜中心曾选取杜尚于1913年创造的首件“现成品”艺术《自行车轮》来到上海展出 。 此次常设展“万物的声音”中 , 观众将看到杜尚于1917年创作的另一件“现成品”艺术代表作《帽架》 , 进一步理解杜尚从日常消费品的角度对艺术价值和艺术姿态提出的质疑 。
培育青少年人文素养
今夏 , 上海的艺术展览市场尤为火爆 。 浦东美术馆7月8日开馆后 , 预约量迅速排至近1个月后 , 其与英国泰特美术馆的合作尤为吸睛 。 更早之前 , 一江之隔的西岸美术馆就与法国蓬皮杜中心历经4年磨合探索 , 2019年开馆后首次在国内推出展陈合作“常设展” 。 在每一个长达一年半的展览周期内 , 全面系统性梳理20世纪以来世界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 。
注重脉络梳理 , 从而引导公众对世界艺术某一阶段 , 乃至世界历史某一周期产生兴趣 , 进而深入了解 , 是“常设展”这一形式诞生的一大初衷 。 以“万物的声音”为例 , 展厅中由费尔南·莱热创作于1927年的《手和帽子的构成》吸引不少观众驻足 。 这幅大尺寸油画是“纯粹主义”的代表作 , 该流派缘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 由阿梅德·奥占芳和勒·柯布西耶在1918年—1925年间创立 。 纯粹主义反对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的过度解构装饰 , 目标是将具象物品和几何元素糅合进无装饰、标准化的日常事物中 , 同时表露出对古希腊罗马艺术和现代工业设计的赞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