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笔下的处世与自处

【|李白笔下的处世与自处】|李白笔下的处世与自处
本文图片

众多的作家 , 虽有才情 , 但由于创作题材单一 , 因而成就终究有限 。 与此相反 , 历史上伟大的作家 , 不仅才情过人 , 而且创作题材宽广 , 从多方面反映了他那个时代 , 因而成就卓著 。 李白无疑是属于后一种的 。
从李白留下来的作品看 , 他创作的题材是宽广的 。 他既写个人的志向、抱负、游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 也写国家的动乱 , 人民的悲苦;既把笔触伸向社会现实 , 也描绘祖国壮丽的山川;既探索历史的过去 , 褒贬古人 , 也面对当世 , 评说同时代的一些人物;既写了上层人物 , 也涉及市井小民……在他笔下 , 呈现的是广阔的社会和大自然的图景 。
李白能做到这一步 , 是由多方面的因素组成的 。
历来题材单一的作家 , 究其原因 , 往往解决不好处世与自处的关系 。 他们生长在旧时代 , 境遇不同 , 有的春风得意 , 仕途顺利 , 有的穷愁潦倒 , 困顿一生 。 不善于自处的人 , 胸襟狭窄 , 识见不广 , 目光容易专注于自己的鼻子尖 , 看不到三山五岳 , 亿万生民 , 因而常常是以个人的悲喜为悲喜 。 自己青云直上 , 则笔下多半产生颂歌 , 对封建帝王歌功颂德 。 自己遇到挫折 , 笔下便多是怨诗与哀歌 , 诉说个人的怨苦不可休止 。 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 , 都没有把眼光投向整个社会 , 或自我陶醉而淡忘了人民 , 或悲悲切切而忧己多于忧民 , 聪明才智在狭小的范围内被扼杀 。
在很大的程度上 , 李白是有别于这种情况的 。 他虽然也曾以接近皇帝、权贵为荣 , 对荣华富贵表示过羡慕与留恋 , 说过“生不愿封万户侯 , 但愿一识韩荆州”的话 , 想依托权门的推荐而一展抱负 , 还写过“长安宫阙九天上 , 此地曾经为近臣”这样的诗歌 , 但他一生并不得意 , 除在长安做了不到两年“翰林供奉”外 , 其余几十年都是浪迹天涯 。
在长期的逆境中 , 他一方面写了许多抒发个人悲愤的诗篇 , 如“抽刀断水水更流 , 举杯消愁愁更愁 。 人生在世不称意 , 明朝散发弄扁舟 。 ”(《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阊阖九门不可通 , 以额扣关阍者怒 。 白日不照我精诚 , 杞国无事忧天倾 。 ”(《梁父吟》);“吟诗作赋北窗里 , 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等 。 也写了许多昏饮逃世、仰慕仙道 , 消极地感叹人生的诗篇 , 给后世以消极影响 。 这是他作品中的糟粕 。
但另一方面 , 他又没有只把意念局限于个人的处境 。 他胸怀旷达 , 不忘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 不忘生民的痛苦 。 他写了不少乐观向上、希求大有作为的诗作 。 如“齐有倜傥生 , 鲁连特高妙 。 明月出海底 , 一朝开光曜 。 却秦振英声 , 后世仰末照 。 意轻千金赠 , 顾向平原笑 。 吾亦淡荡人 , 拂衣可同调 。 ”(《古风》五十九首之一)“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 , 八十西来钓渭滨 。 宁羞白发照清水 , 逢时吐气思经纶 , 广张三千六百钓 , 风期暗与文王亲 。 大贤虎变愚不测 , 当年颇似寻常人 。 ”(《梁父吟》)他不仅向往着有朝一日能像鲁仲连、姜子牙这样为国家建功立业 , 而且还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 , 赠诗给率兵出征的将领 , 说“独坐清天下 , 专征出海隅……风高初选将 , 月满欲平胡 。 杀气横千里 , 军起动九区 。 白猿惭剑术 , 黄石借兵符 。 戎虏行当翦 , 鲸鲵立可诛 。 自怜非剧孟 , 何以佐良图 。 ”(《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军次寻阳脱余之囚参谋幕府因赠之》)这首诗鲜明地表达了他的报国之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