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德国汉学家顾彬:100年后还会看鲁迅,但不一定会看金庸

德国|德国汉学家顾彬:100年后还会看鲁迅,但不一定会看金庸
文章插图

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与"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武林盟主"金庸在德国汉学家顾彬的世界里相遇,他表示:"100年后我们还会看鲁迅,但是不一定会看金庸"。
这位严肃的德国汉学家,或许自己也没想到接受采访时传达出来的观点会在中国文学界引起了讨论,跨时空将鲁迅的革命文学与金庸的武侠世界放在了同一个天平上。
金庸《天龙八部》于2005年被选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享受了"教科书级别"的待遇。鲁迅文学作品或许是因为其语言理解难度和思想性过高而部分退出了中学教科书。这样的现实境遇也不合时宜地为这场讨论添了一把火。
顾彬,一位喜欢汉文化的德国人,1945年出生,23岁的时候,所学专业从原本的神学转为中文和日本学。1973年,顾彬获波恩大学汉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为《论杜牧的抒情诗》。
德国|德国汉学家顾彬:100年后还会看鲁迅,但不一定会看金庸
文章插图

顾彬译著或专著了很多中国文学研究方面的著作,如《中国文学中自然观的演变》、《中国古典诗歌史》、《鲁迅选集》等中国文学作品。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最喜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一句诗。
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诗歌文化评价颇高,对比之下,当谈论起现当代文学,批判之意显得愈加明显。顾彬对文学作品的文学性、思想性和语言表达的关注是显著的。
这样看来,"100年后我们还会看鲁迅,但是不一定还会看金庸"这样的评判出自顾彬也能够理解了。
之后的讨论也不仅仅是"鲁迅"和"金庸"的讨论了,逐渐演变为关于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文学性和故事性的讨论。
德国|德国汉学家顾彬:100年后还会看鲁迅,但不一定会看金庸
文章插图

其实,这不是一道选择题也不是一道判断题。在此观点出现之前,或许也未曾有人会将这两人放在一起对比分析。毕竟两个人的文学风格差了十万八千里,没有放在一起非得拼个输赢的必要。
笔者尝试从另一个维度去理解这句话,得到一种更为合理的自我延伸观点——"100年后我们还会看鲁迅,不一定会看金庸,但一直有人看金庸"。那么,缘何提出"一直有人看金庸"呢?
鲁迅和金庸:严肃或通俗
金庸分析了鲁迅为什么会得到中国人普遍崇敬的原因:我们尊敬鲁迅先生,不单由于他的文学创作,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
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对封建腐败现象毫不妥协的激烈斗争,对中国人性格中萎靡不振、麻木不仁的朽败情况大力鞭笞,那种几乎要呕出血来的痛心疾首。
正如先生刚才所说:他是一个凝视着民众最深层的劣根性,如同严父一样既愤又爱的作家。他好像一个面对着自己身负重伤的孩子的医生,执着手术刀,含泪为之疗伤。
德国|德国汉学家顾彬:100年后还会看鲁迅,但不一定会看金庸
文章插图

【 德国|德国汉学家顾彬:100年后还会看鲁迅,但不一定会看金庸】鲁迅的作品思想性、文学性和革命性皆让人为之叹服,这么多年,学习者无数,但也未见有人能习得其行文方式和思想力度。
可见,百年之后,鲁迅作品依旧有其生命力和不断学习开发的潜力,它是那个时代拿起来的文学武器,至今仍是学界众多学者的白月光,给现世的生活带来很多现实的思考。
不论是金庸还是整个学界对鲁迅作品都是崇敬的,金庸文学和鲁迅文学风格迥异,本不具有可比性,就像不会有人将说书先生和前线战士放在同一个天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