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通俗演义|王阳明:“穷不管2事,富不管2人”,人过五十,避之则吉

人生在世,随着阅历的增加认识也逐渐透彻,人性也会因此变得可以琢磨。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在中国历史上素有圣人的美称。王阳明一生功成名就,自成一派的“心学”思想传播于四海,在我国灿若星辰的思想史上可谓是不可多得的明珠。不过在常人看来,心学理论是否有些钩章棘句让人越理越乱,其实抛开复杂的书本理论而言,结合王阳明一生的行事准则来看,尤其步入五十的晚年之际时常告诫弟子穷时两事不管,达时两人莫问。
一、穷时两事不管

【 二十四史通俗演义|王阳明:“穷不管2事,富不管2人”,人过五十,避之则吉】
二十四史通俗演义|王阳明:“穷不管2事,富不管2人”,人过五十,避之则吉
文章插图

他人闲事不管如孔子所言,五十既是天命之年也是血气衰的年纪,与年轻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血气方刚有着天壤之别。此时唯有平心静气坐看云起才能不被是非所害,五十之后的精神与体力都不及青壮,身陷他人的是非漩涡之中无疑于置身险地,稍不留意便是血光之灾。而脆弱的生理机能不仅影响余生的幸福,对家庭的也无疑是一桩惨剧。


二十四史通俗演义|王阳明:“穷不管2事,富不管2人”,人过五十,避之则吉
文章插图

儿女之事莫管《二十四史通俗演义》中有这么一首诗,说的是“百岁光阴似水流,道高德重把名留。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远忧。”十月怀胎后含辛茹苦,为了自己的子女无私奉献。然而万事有度过犹不及,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许多家庭做得并不好,认为事事有求必应以弥补工作带来的内疚心理便可以让孩子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健康成长。有的父母更是年逾半百依旧事事关心,殊不知此生过半,子女路长,焉能全其一生,他们的路终究还得自己走完。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与其一生为子女事事遮风挡雨至死还忧,远不如一朝教会子女识天避雨而高枕无忧。
二、达时两人莫问


二十四史通俗演义|王阳明:“穷不管2事,富不管2人”,人过五十,避之则吉
文章插图

不知感恩之人吃水不忘挖井人是小学时候的一篇课文,这句话我们从小就一直记在心里。到了50岁的时候,无论是事业还家庭必然小有所成,而回首过往对于不离不弃的亲人与两肋插刀的朋友,我们理所应当地予以回报。没有他们的患难与共砥砺前行,人生成败还未可知。而那些自私自利的人眼中只有个人得失,以利相交必然因利而散,而当你富贵显达之后正是他们有利可图之时,唯有敬而远之方能安度晚年。


二十四史通俗演义|王阳明:“穷不管2事,富不管2人”,人过五十,避之则吉
文章插图

唯利是图之人古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为了生存必然与利益往来,但万事有度过犹不及。为了利益而丧失道德底线的人无疑是非常危险的,与他们相交犹如与虎谋皮。富贵之际,犹如大利在前,他们必然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利用人性的善良而加以坑蒙拐骗。所谓”客不离货,财不露白“原因亦在此。


二十四史通俗演义|王阳明:“穷不管2事,富不管2人”,人过五十,避之则吉
文章插图

封建王朝之所以并未推崇阳明心学,正是因为其强调的是个人为主体的内心功夫,每个人的内心或强大了或知行合一了,对于封建王朝的统治无疑是极大的威胁。这也正好证明了心学与常人的非凡意义,一切人事的成败都源于内心的抉择,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后的每一个抉择所影响的都不再是个体,想要余生安泰,合家欢乐,这些古圣先贤的至理名言依旧值得借鉴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