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加了这么多猛料掠宝清单还是崩了( 二 )


为烘托男主出场,军阀吴靖文闲得发慌,将古董行老板们圈起来,用假拍卖勒索。有这能力,直接抢铺子抄家不省事吗?直接向家属索要赎金不方便吗?
可编剧坚信,世上就有这么弱智的军阀,那么,男主跟他讲半天“君子棋”有何意义?就算是唐僧,也没耐心听完那么复杂的大段废话吧?
为追求“小悬念”,不惜牺牲“大悬念”。男主一会儿装神弄鬼,一会儿又成高科技达人,编剧凭实力创造了种种不合理、讲不通处,便靠长篇画外音解释。那么,观众是在看表演,还是在听朗诵?
其次,叙事节奏奇慢。
【 男主|加了这么多猛料掠宝清单还是崩了】“小悬念”不亮不脆,只好美女补台,白玫瑰、红玫瑰一起上阵,男角吃男角飞醋,女角吃女角飞醋,剧中主人公并不忙于战胜敌人,主要精力都在谈多角恋,一遇困难,只能靠“偶然”帮忙。
比如为突出反派人物老朝奉的神秘,取“犹抱琵琶半遮面”法,只露声音、背影、所看京剧等,而真正的日本掠宝队却早早露面,围跪在榻榻米上,装出老谋深算、志在必得状。从结果看,除了证明坏人居住环境不同,彼此性格并无太大差异。那么,为什么还要加入这些毫无意义的分线索呢?难道只为拖累全剧节奏?
还有,想卖弄,要读点书。
马伯庸对晚清民国史、古董鉴定、民俗史有较深入阅读,这是《古董局中局》原著的优点,而编剧则瞎编了五脉离奇的香堂仪式、门内规矩等,结果弄巧成拙。
比如男主给隆亲王鉴宝一段,很简单的知识,却搞成牛鬼蛇神,真为男主一番半武术、半舞蹈的操作感到不值——看个假铜镜,你翻什么旋子啊?至于剧中对相对论的“解释”,更令人扼腕:找个理科生问一下,真有那么难?
编剧试图将男主塑造成蒸汽朋克,却塑造成只会卖弄常识、更擅长谈恋爱的“小白”。
总之,在可能有缺陷处,《古董局中局之掠宝清单》一个也没放过,全方位抓弱点。
找不到主题,就加爱情戏
丹·布朗关注的是信仰毁灭、人类命运、信息时代冲击、人的工具化等,将这些玄而又玄的议题用故事呈现出来,引领读者深入思考。马伯庸的趣味则在呈现历史的更多可能,撬动了读者们的认知框架,这也带来困境——如何给讲述建立一个道德理由。
道德理由的价值在于升华主题,且给故事持续输出动力。
《古董局中局》原著的解决方案是将故事置于“中日夺宝”的大框架下,一方是想夺取中国文物、动摇国人文化自信的日本人,另一方是捍卫国宝、捍卫集体记忆的爱国者。
该解决方案较易被国人接受,但缺乏深入空间,靠马伯庸深厚的知识积累,问题尚可被遮蔽。“掠宝清单”的编剧似乎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可解决方案竟是:海量塞入爱情戏,造成全局结构彻底塌方。
剧中女主角海兰珠作为逊清格格,全无旗人重规矩、重礼数的色彩,如果说是留学带来的改变,则她又表现得过于幼稚无知,号称学天体物理,却要找外星人,竟以为《拾遗记》可靠,既然经过高等教育,竟然不知道怀疑与求证?这么出类拔萃的学渣,何必去国外培养。
于是,海兰珠被人设成“留学一半”,既保持天真,又具高知潜能,从而一箭双雕地满足了两个消费群体的需求,可除了秀颜值外,实在看不出这一人设和原著的关联。
类似的画蛇添足,还包括剧中争取女权的演讲、女主关于时代的思考、五脉装模作样的仪式、五脉后人的职场奋斗等,这些贴片似乎五光十色,其实创造出无数尴尬时刻。
拍不好,也满足了资本利益
《古董局中局》原著故事性强,已经市场考验、比较成熟,为何改编后效果难达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