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谱|《兹山鱼谱》:在俯仰天地间走向澄明

作者: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 , 文学博士 龚金平
韩国电影《兹山鱼谱》是一部具有浓郁“中国风”的作品 , 影片中涉及的文化典籍皆为中国经典 , 人物书写的文字全部是汉字 , 影像语言深得中国古典美学中“意境”的精髓 , 尤其是人物的人生选择 , 分明就是在中国儒家的“入世”与道家的“出世”之间犹豫 。 因此 , 影片中人物的困顿、迷茫、执着与坚定 , 不仅与中国人心有戚戚 , 亦能与观众产生深切的共鸣 。 坦率地说 , 这部影片居然出自韩国导演之手 , 多少有些令国人汗颜 。
影片中丁若铨与丁若镛俩兄弟都曾身处国家的权力中心 , 享受过世间繁华和众人追捧 。 在政治斗争中失势后 , 丁若铨被流放到韩国大海的尽头黑山岛 , 丁若镛被贬到陆地的尽头全罗道康津 。 若是置身封建社会 , 两人的命运并不稀奇 , 影片显然无意于探讨权力斗争的复杂与险恶 , 而是由此提供一个契机 , 让两人在摆脱了外界的羁绊之后 , 身体和灵魂看似获得了空前的自由 , 但“是非成败转头空”的幻灭感 , 人生再无寄托的空虚感 , 前路茫茫的颓唐感 , 亦会如影相随 。 这时 , 已经卸下所有外界显赫标签的个体 , 开始面对终极存在意义上的“我” 。 那么 , “我”应该如何自处?“我”在世间的意义何在?
鱼谱|《兹山鱼谱》:在俯仰天地间走向澄明
文章图片

《兹山鱼谱》海报
丁若铨在黑山岛决定俯身亲近自然 , 融入“贱民”的生活 , 并书写只有世俗资料意义的《兹山鱼谱》;丁若镛则仍然思考极为宏大的政治话题 , 创作《牧民心书》和《经世遗表》等关乎统治理念和济世良方的著作 。 这两种选择无所谓对错 , 都体现出他们对于人生际遇的达观和超脱 , 有中国士大夫“穷且益坚”的风骨 。
与丁若铨的归隐心态相反 , 黑山岛的渔民昌大却有强烈的“入世”冲动 。 昌大身份卑微 , 生活贫苦 , 但嗜书如命 。 他曾对丁若铨说 , 读书是为了“活得像个人” , 但他对如何才能“活得像个人”理解得比较片面 , 无非是通过科举“登堂入室” , 位列两班 , 顺便造福苍生 。 昌大虽然后来考中进士 , 却在腐败黑暗的官场身心俱惫 , 万念俱灰 , 最后带着家人又回到黑山岛 。 昌大相当于将丁若铨的人生之路重新走了一遍 , 影片以此昭示观众 , 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 , 个体要么同流合污 , 要么“按自己的性格来活” 。
在丁若铨、丁若镛、昌大三人之间 , 有十分明显的对话关系 。 丁若铨的人生从“入世”到“出世” , 从高调的“经世济时” , 到务实的“民生为本” , 有一种大彻大悟的通透;丁若镛一直保持“入世”的姿态 , 不因处境和地位的变化而随波逐流 , 心性坚定 , 但未免有过于高蹈之处;昌大渴望从“边缘”到“中心” , 终究又从“中心”主动回到“边缘” , 在一番体验和历练之后 , 知道了“人要何去何从” 。 正如丁若铨给昌大的信中所说 , 如鹤一般活着固然好 , 但像兹山(黑山)一样 , 对沾满了泥水和污水的人也来者不拒 , 做一个黑色的无名之人 , 也应该是有意义的吧 。
鱼谱|《兹山鱼谱》:在俯仰天地间走向澄明
文章图片

《兹山鱼谱》海报
影片充满了各个维度上的对比 , 如人物前后境遇的变化、不同人物人生选择的差别、“性理学”与“西洋学”之间的争论等 。 影片中更为隐晦的对比则来自三个空间的秩序与氛围的映照 。 在官场 , 一个个官员正襟危坐 , 看起来文雅庄重 , 实则暗流涌动 , 冷酷虚伪;丁若镛在流放的康津 , 广收门徒 , 与众人一起坐而论道 , 看起来典雅高贵 , 气氛肃穆 , 但背后的空洞、人心的势利充溢其中;至于黑山 , 贫瘠荒凉 , 民生多艰 , 但充满动感和生活气息 , 而且人情和谐 , 民风淳朴 , 人与自然亲密无间 。 昌大在这三个空间里都经历了一番 , 对其有了深刻的体认 , 并因此认识了自我 , 认识了世界 , 从而做出了人生选择 。 他的人生选择正折射了影片的情感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