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将逸兴托豪素·刘从明书法赏析

古逸清雄 , 文章之气
——刘从明书法艺术浅析
文/吕文明
黄庭坚有云:“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 , 唯不可俗 , 俗便不可医也 。 ”明兄身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俗 , 其为人处事如此 , 写字、读书、作文亦是如此 。 他不奉承人 , 也不乱夸人 , 做事向来直来直去 , 所以他与人交流极少谈现实中的是是非非 , 喜欢就事论事 , 书法亦如此 , 一说到书法的问题他眼里就闪闪发光 。 从明读书极精 , 他喜欢有思想、有深度的书 , 所读之书往往需要细读数遍方能有收获 , 然而他的这种读法却是以一顶十 , 不在多 , 贵在精 。 而他读到的知识往往能很快地学以致用 , 引发思维运动 , 从而使思想深处的灵感快速迸发出来 。
从明兄的书法不像是年轻人写的 , 用笔老辣、厚重 , 让人不敢置信 。 他大的书法因为受到刘墉和何绍基的影响 , 带有强烈的灵动气息 , 行笔过程小动作极多 , 却又几乎看不出来 , 在他细心打磨之下 , 只有用心体味才能有所感觉 。 从明兄的学书观念亦很新颖 , 有人说他不好好学二王而去学明清 , 意境不够 , 从明兄哈哈大笑:但凡能学到精髓 , 明清就足矣 , 何需二王?可谓一语惊人 , 让人不禁为之击节 。 他主张学书法不要仅仅描摹字形 , 还要学习古人的书法精神 。 从明兄的这一观点对当代书坛应该是很有启发的 , 我曾在《王羲之书法的符号性意义与当代书法的“伪二王”问题研究》中提到过类似的问题 。
张旭曾云 , “唯言倍加工学临写 , 书法当自悟 。 ”从明兄的学书历程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说出“不容易”三个字 。 其少年学书 , 青年从军 , 十几年的军旅生涯让他不能像其他学书者一样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书法 , 但他始终坚持着 , 利用各种机会为自己创造学习的条件 , 几乎把全部的闲暇时间都用到了书法创作上 。 这样的过程漫长而痛苦 , 但又都是刻骨铭心的 , 一次又一次 , 在他心底激发出更大的艺术潜质 。 当书法创作发生质变的时候 , 他便如一匹脱缰的野马 , 使整个艺术思绪都活跃起来 。
那一年 , 获得八届国展提名奖 , 这个平头小伙刚满27岁 。 他进步的速度是惊人的 , 其背后的辛酸只有自己知道 。 他不甘于停滞不前、墨守成规 , 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 , 希望能在不惑之年达到理想的艺术目标 , 办一次总结性的展览 。 他在这样的追求中越来越安静 , 注重自己内功修为 , 更加用心去研读书法史论和书法美学方面的著作 , 通过这样的修炼让自己的创作慢下来 , 把巧劲和灵动蕴含在字势的古逸清雄中 。
从明好写文章 , 尤其是随笔性的文字 , 能随心所欲地表情达意 , 可谓是独出机杼 。 再加上他对于史学的情有独钟 , 使得文章中充满了古逸清雄之气 , “予谓东坡书 , 学问文章之气 , 郁郁芊芊 , 发于笔墨之间 , 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耳 。 ”(黄庭坚《跋东坡书远景楼赋后》)读书和作文使得从明的书法带上了浓重的书卷气 , 其书法具有艺术风格明显 , 不落俗套、岿然独立的精神面貌 。
黄山谷云 , 学书要胸中有道义 , 又广以圣哲之学 , 书乃可贵 。 从明一直在践行着这样的古训 , 逐渐完成其书风的嬗变 。 从明是我所理解的书法思想者和追梦人 。
艺术家简介
|且将逸兴托豪素·刘从明书法赏析
本文图片

刘从明
山东郯城人 , 先后毕业于解放军长沙政治学院 , 解放军艺术学院 。 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员、鲁商书画院副院长 , 现就职于济南市文联 。 作品曾先后获得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提名奖、总政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书法展一等奖、首届“林散之奖”南京书法双年展佳作奖等 , 入展中国书协全国行草书展、公务员书法展、千人千作精品展等 。 有多篇文章在《中国书画报》、《书法报》、《书法导报》等媒体刊发 。 2013年策划举办“二安诗词”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