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活字|如果没有“书物”:一次关于“书”的寻找

自小就知道一个简单的规矩,看过的书报,无论新旧,都不要随意扔弃。那时家里没有多少书,但是大人会一再叮嘱孩子,书是特别的物品,与名贵无关,但要给予一定的尊重。最好是整齐地放回书桌书柜子里。
小时候看乡村医生开处方,会压个椭圆形的石头,被打磨得包浆光亮。岂不知那就是一种镇纸,也常常被拿来压书用。
家里有一册深蓝色复写纸印出来的《宫廷秘方》,笔记工整,印迹清楚。那种复写纸用完了仍会有文字遗迹,并可反复使用。这种看来老土的复写纸,现在想来也是书物一种。
余秋雨曾在《中国文脉》书中描述:“老家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
这种敬惜字纸的故事,作家汪曾祺也写过一篇《收字纸的老人》:“中国人对于字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理,认为字是神圣的。”
热爱读书的犹太人的“敬惜字纸”传统,则体现于他们的教堂,那里会设一个存放废弃书籍和零碎文件的地方,称为“书冢”。
而在中国很多古城,如北京、成都、苏州等地,也能看到“字纸炉”、“字纸亭”,过去的年代,还有一些挑担子捡拾带字纸张的老者来回巡游。有的惜字局、惜字社,还兼做刻印宣传认字和行善的书籍,以供社会使用。
迄今,在苏州还留存有唯一一座惜字炉,墙上留有“惜字宝库”四个字额,砖雕时间为清光绪时期。
当我站在苏州现仅存的这座清代惜字宝库之前,似乎能够感受到一代代市民对于书物的敬重。
如果这些风雅传统能以实物的形式展示在人们面前,该是多好的展览?满世界都在举行大小书展,但能否有一次书物展的呈现?由此我开始慢慢“掉”进一个叫“书物”的收藏坑里,并展开了一次有关书物的寻访之旅。
木活字|如果没有“书物”:一次关于“书”的寻找
文章插图
与苏州探花书房联办中国书物展海报(慢书房 制作)
《前汉》书夹板
旧时自制诗联书签
一 从芷兰斋到谷登堡铅字
当我走进藏书名家韦力的藏书室芷兰斋时,大为震惊,因为在北京这样高房价的城市,以套房专用于储书,恐怕略显奢侈。可是当你深入其中后,却发现很多古籍的价值远远大于房价。
说芷兰斋是一座独立图书馆,绝不夸张。这里的一些古籍版本,恐怕就连“国”字头的图书馆都没有。而当看到韦力把一套“程甲本《红楼梦》”,即1791年以木活字排印的《红楼梦》随意堆放在窗台下,并随手拿起几本打开给来访的朋友们看时,我更是惊讶。韦力的这种慷慨和热情,是很难得的。因为据我所知,这种价值逾千万元的木活字本是非常珍贵的,其价值不仅仅在于金钱。
韦力自我介绍说,他所倾心收藏的古籍门类之一种就是活字本。
当我向他提起苏州文学山房的掌门人江澄波时,韦力总是会关切地询问老先生的身体如何,还修书吗?他说早期在苏州收书时与江先生成为好友。文学山房早期曾出过一套《江氏聚珍板丛书》,是江澄波之父江杏溪所编。这一套珍贵的木活字本,韦力书斋中也收全了一套。
木活字|如果没有“书物”:一次关于“书”的寻找
文章插图
与苏州探花书房联办中国书物展现场
如今,这些木活字还在吗?去哪里能够看到这些袖珍版的木质文字,为什么最早时期的泥活字会演变成为木活字?
我曾向江澄波先生询问这些问题,他说,当时这些木活字都来自无锡一个家族,后来印完就拆了,也不知那些活字去向何方,毕竟时间太长久了。据他介绍,活字门类很多,泥活字、铜活字、木活字等,相对来说,活字本的古籍比较少,后来多用于印家谱,有的地方现在还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