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国公|【历代名相】历北宋四朝任五十年宰相,文彦博笃信佛法

潞国公|【历代名相】历北宋四朝任五十年宰相,文彦博笃信佛法
文章插图
北宋有这样一位名臣,一生历经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先后几度出任宰相,为相长达五十年之久,而且他终生笃信佛法,曾汇集十万人一起念佛。在古代王朝,能够封侯拜相之人,基本都是很有才干的,按照佛家的因果报应说,也都是有很大福分的。北宋有这样一位名臣,一生历经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先后几度出任宰相,为相长达五十年之久,而且他终生笃信佛法,曾汇集十万人一起念佛。此外,他的高寿更是让人称奇,91岁时安然坐化,无疾而终。他的名字是文彦博。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山西汾州介休人。他的先祖本姓敬,为避后晋高祖石敬瑭之讳,改姓文。后晋亡后,复姓敬。至北宋立国时,避宋翼祖赵敬庙讳,又改姓文。小时候的文彦博就聪慧过人,现在常给小孩子讲的那个“灌水取球”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他。故事说到,一天,小彦博和几个小伙伴踢球玩,不小心,将球踢到了一个树洞里。小伙伴们趴在洞口伸手摸球摸不到,用棍子到洞里拨球也够不到。大家正在着急时,文彦博想了个办法,就是将水灌入树洞中。水满球就浮起来了。小小年纪就能想到运用浮力原理解决问题的文彦博还真让人刮目相看。年少的文彦博曾跟随颍昌的史炤学习,史炤的母亲看到他就觉得这孩子有贵人之相。不出史炤母亲所料,二十出头文彦博就考中了进士,之后先后做翼城县知县、绛州通判、监察御史等,其后在宋仁宗驾前做殿中侍御史,这说明他为官也是颇有政绩的。在做殿中侍御史期间,文彦博恪守职责,大胆向仁宗进谏。当时西北边疆连年交战,军队中时有副将临阵先退、望敌不进的,按照常规,大将应向朝廷请示后才作处理。看到其中弊病的文彦博向仁宗进言,认为战时应允许将领自主处置这些事情,否则“将权不专,兵法不峻”,无法取得胜利。仁宗深以为然,采纳了他的建议。不久,文彦博以直史馆(注:官名)的身份任河东转运副使,负责粮食等的运输事宜。彼时,麟州(今陕西省神木县北)运粮饷的路曲折遥远,而银城河外有唐时运粮饷的故道,只是长期被废弃没有疏通。文彦博的父亲文洎在任转运使职期间,曾考虑修复,但没来得及动工就去世了。文彦博完成了父亲的遗愿,修复了这条故道,并因此得以在城中储备了大量粮饷。后来,西夏入侵时曾围困麟州十日,在得知城中粮草充足后撤兵。潞国公|【历代名相】历北宋四朝任五十年宰相,文彦博笃信佛法
文章插图
北宋宰相文彦博画像这之后,文彦博迁任天章阁待制、都转运使,连升龙图阁、枢密直学士、秦州知州、益州知州。几年后,他又被仁宗召回朝廷,出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之职。刚升迁,他就平息了贝州王则的反叛,因此再升为宰相,即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出任宰相后,文彦博向仁宗推荐了张瑰、韩维、王安石,认为他们淡泊名利、有操守,可以予以褒奖。当时有一件令人瞩目的大事,那就是裁撤冗兵之事。北宋“冗官”、“冗兵”和“冗费”的“三冗”问题根深蒂固,牵一发而动全身,处理起来非常棘手,文彦博主动触碰。他和枢密使庞籍商议后,计划裁撤士兵和将佐共八万人。对此有大臣担心裁撤的这些人可能会聚为盗贼,仁宗也犹豫不定。文彦博对仁宗说,如今财政出现问题,就是因为兵员过多,如果他们被裁撤后作乱,他愿以性命担保去平定。计划实施后,裁撤的将士并无人闹事。1049年,文彦博被升为昭文馆大学士,两年后因遭御史唐介弹劾而被降为观文殿大学士、许州知州,又改为忠武军节度使,主管永兴军。唐介也被免职。1055年文彦博再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这次是与名臣富弼一同被任命的。任命宣布那日,“士大夫相庆于朝”,足见两位贤臣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年后,仁宗正在临朝受文武百官参拜时,突然发病。在其生病期间,老成持重的文彦博与富弼临危不乱,消除了朝廷内外的一些不安定因素,稳定了朝局、安定了民心,直到仁宗病愈。此时,御史吴中复请求把唐介召回朝廷,仁宗问文彦博的意见。文彦博说,“唐介做御史时,弹劾我的事多针对我的不足,其中虽然有道听涂说的不实之言,但当年我已经责备过他了,现在可以召回。”仁宗和大臣们都认为他品德高尚。又过了几年,文彦博以河阳三城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被封为潞国公,后又升为尚书左仆射。之后,因母亲去世而辞官守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