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国公|【历代名相】历北宋四朝任五十年宰相,文彦博笃信佛法( 二 )

潞国公|【历代名相】历北宋四朝任五十年宰相,文彦博笃信佛法
文章插图
又过了几年,文彦博以河阳三城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被封为潞国公。图为《帝鉴图说》插图。1063年,仁宗驾崩,英宗即位,任文彦博为成德军节度使。文彦博多次上表,希望守完三年孝期,英宗同意了。当初,仁宗无子,商王的孙子赵曙自小被仁宗养在膝下,即是英宗。文彦博与富弼等人曾请求一直犹豫不决的仁宗立太子,英宗因此认为文彦博对自己有恩,因此在其守丧结束后召见他时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但文彦博认为英宗承继大统是天命所归,自己并未有功于英宗。不久,文彦博被升为侍中,改镇淮南府,判永兴军,入朝廷为枢密使、剑南西川节度使,继续得到英宗的重用。英宗在位仅四年就因病驾崩,神宗即位。1069年,神宗任陈昇之为宰相。诏书说:“文彦博是朝廷重臣,令陈昇之位在文彦博之下,以符合朕礼贤之意。”文彦博却说:“宋朝枢密使一职,没有在宰相上面的。只有曹利用曾经在王曾、张知白上。虽然为臣对礼义难说全懂,但不敢仿效曹利用所为,以紊乱朝廷礼法。”他坚决推辞不让自己位在陈昇之之上,而且没有任何怨言。励精图治的神宗打算重用王安石变法,文彦博却认为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免役法等新政不合实际,对新政持反对态度。文彦博在枢密府做了九年,终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而请求辞职。神宗不愿让他离职,就任命他为司空、河东节度使、判河阳,徙大名府。他虽然人不在朝廷,但神宗对他依然十分信任。1080年,已经74岁的文彦博被拜为太尉,复判河南。一次他入朝时,正听到王同老说起仁宗至和年间议论立皇太子之事,神宗就此询问他。文彦博再次上奏说英宗是天命所在,是仁宗皇帝了解儿子的贤明、慈圣太皇太后拥佑之力。神宗称赞他“品性深厚,不宣扬自己的善德,阴德如丙吉,真是定策社稷之臣”。神宗于是加文彦博为两镇节度使,他推辞不受。神宗又赐宴琼林苑,并两次派宦官将他自己做的诗送给文彦博。琼林苑,是宋朝皇家宫苑,皇帝在那里请文彦博吃饭又送自己写的诗给他,无疑是想向文彦博表达对他的礼敬之意。又过了几年,文彦博以年迈为由辞官,以太师(注:三公中最高的官)职位退休,居住在洛阳,与大儒洛阳人邵雍以及程颢兄弟交好。1086年,年幼的哲宗即位,宣仁太后垂帘听政,同样反对变法并打算废除新法的司马光推荐文彦博,说他是宿德元老,应该重新起用来辅佐朝廷。80岁的文彦博遂被任命为平章军国重事,六天朝觐一次,一月两次到皇宫讲经书,皇帝对他恩礼有加。不过,他每年都要求告退,如此五年后,再次离开朝堂。潞国公|【历代名相】历北宋四朝任五十年宰相,文彦博笃信佛法
文章插图
《宋人洛阳耆英会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文彦博历事四朝,为相共五十年,是四代帝王的股肱重臣,声名亦闻于四夷。哲宗元祐年间,契丹派使者耶律永昌、刘霄来访问,苏轼为接待大臣。他们在拜见哲宗后,在殿门外看见了文彦博。两位使者退立改容问道:“这是潞国公吧?”并问文彦博年寿。苏轼回答后,使者说:“年寿如此高,但身体看起来却很健壮啊。”苏轼说:“使者还只看到了他的容貌,没有听见他说话。他综理各种事情,极其精练,即使少年也赶不上;他学问贯古通今,即使专门的名家也有赶不上之处。”使者心怀崇敬地说:“文彦博真是天下异人。”文彦博回洛阳后,西羌首领温溪心有匹名马,请求边境官吏将名马赠送给文彦博,哲宗特诏允许。文彦博被外国人尊崇达到了如此程度!文彦博虽然一直担任高官,但其待人谦逊、尊德乐善。他曾和富弼、司马光等十三人根据白居易九老会的故事,置酒赋诗相互取乐,且只以年龄大小论长幼,而不以职位高低排名位,他建造了一个大堂,在其中绘有十三人的画像,称为“洛阳耆英会”,很多人都很羡慕。文彦博能够在名利中不迷途,应与他终生信奉佛法有关,他退休后更是勤加修行,无论早晚和行住坐卧之间,不曾有丝毫的懈怠。他曾经发愿说:“愿我常精进,勤修一切善,愿我了心宗,广度诸含识。”他曾和净严法师在开封集合十万人一起念佛,气势之大,震撼人心。当时就有人写了一首偈:“知君胆气大如天,愿结西方十万缘,不为一身求活计,大家齐上渡头船。”1097年五月,文彦博在家口诵佛号,安然坐化,终年91岁。宋徽宗年间追复他太师之职,谥号“忠烈”。他的8个儿子都担任重要官职。《宋史》说他“立朝端重,顾盼有威,远人来朝,仰望风采,其德望固足以折冲御侮于千里之表矣”。参考资料:《宋史》《东都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