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刀|古代“击剑术”演变历程:从掷剑到剑舞表演,再从跳剑到夺命飞刀

战国秦汉年间,斗剑盛行,古书无法还原全部的剑术,但《汉书》中至少留下了两种剑术:“斩剑术”与“击剑术”①。这两种剑术在使用的器械和技巧上都有很大区别,“斩剑术”自不必说,而“击剑术”亦作“掷剑术”,主要是把利剑投掷出去,以击中高处或远处的猎物(敌人),其作用相当于投枪,这也是“掷剑”技巧产生的基础。今天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下古代“掷剑术”的演变历程。飞刀|古代“击剑术”演变历程:从掷剑到剑舞表演,再从跳剑到夺命飞刀
文章插图
首先,从“掷剑”这个说法上,可以看出“掷剑”不仅要求其准确性,还要求抛掷的高度与距离,利剑可以借助于远程投掷的技巧显示出“掷”与“击”的威力。那么对这种曾经盛行一时的“掷剑”剑术,剑的长、短如何呢?汉代剑身一般比较长,但同时也存在短剑,由于用来投掷的剑不宜过长,所以其剑身应该相对较短,可以算作是西周短剑技术的遗存或延续。“掷剑”的剑术大致自汉以后衰落了,但并没有完全失传,而是一直存留于后世,不过随着剑本身的变化而分衍出了多种武艺演练形式。虽然掷剑术所使用器械的特征,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但剑的锻造技术一般是由短剑发展至长剑,所以最初掷剑所用的剑,也应当是较短的剑。掷剑术最典型的例子,当属战国时代的“荆轲刺秦”,刺客荆轲能把匕首(短剑)藏于地图里,一击不中时,荆轲只能以掷剑来刺杀秦始皇②。在《盐铁论》也明确指出荆轲所持的是一把仅仅一尺八寸长的短剑,所以既可以卷入地图中,又能在远距离投掷对方③。飞刀|古代“击剑术”演变历程:从掷剑到剑舞表演,再从跳剑到夺命飞刀
文章插图
《史记·苏秦列传》评论韩国剑之锋利时云:“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坚甲铁幕。”这段文字除了特别强调利剑可以在水面上击中飞禽之外,也说明韩国将士基本都已经熟练掌握了掷剑术,而且还能将掷剑术普遍运用于战争之中。史书记载,将掷剑术大面积地运用到战争中的当属周武王的“虎贲三千”,这是一支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部队。虎贲之士担当着战争中冲锋陷阵的危险任务,出生入死是家常便饭,所以个个身怀绝技,而且特别精于剑术,是当时受人称道的剑术奇才,也是西周剑术的掌握者与传承者。临战时,虎贲之士的战车上除了配备有长兵器戈、矛、戟之外,还配有短兵器剑等以便近距离格斗。飞刀|古代“击剑术”演变历程:从掷剑到剑舞表演,再从跳剑到夺命飞刀
文章插图
后来,周武王决定放弃征战,改用文教政策统一天下收复民心之时,虎贲之士也被改为周武王的皇家卫队,世人便用“虎贲之士说剑”来评论周武王息战后的情形:“散军而郊射,左射狸首右射驺虞,而贯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而虎贲之士说剑。”这不仅说明周武王息战决心之大,也同时说明作为周武王精锐部队的虎贲之士,因为掌握着精湛的剑术,在战争停息之后,仍可以用讲习剑术的方式得到世人的尊重。掷剑术不但用于战争中,还经常出现于仗剑云游的剑侠手中,侠客们持短剑与长剑相匹配,也与长剑相对抗,正如《史记·刺客列传》中“荆卿好读书击剑”句下司马贞索隐云:“持短入长,倏乎纵横之术也。”这里的“长”与“短”,都是指的剑器,司马贞把长剑与短剑之间的对峙,比做战国时的合纵连横之对策,长则劈砍斩斗,短则近身相搏,持短破长之中,才可以将剑术运用的游刃有余。飞刀|古代“击剑术”演变历程:从掷剑到剑舞表演,再从跳剑到夺命飞刀
文章插图
《陕西通志》卷十一中“同鼎山”条有云:“崖半有飞虎洞,相传有飞虎伏洞为害,一异人掷剑毙之。今剑在石窟内可摇不可拔。”此记载虽有神话色彩,却可以看出杀虎之举系一游侠所为。既是崖上飞虎,一定动作迅猛而不可以近距离接触,所以只有飞掷利剑,方可以将其杀死。而掷出以后的剑甚至可以插入石缝中拔不出,可想掷剑人的劲道。到了唐代,掷剑发展到了剑舞表演,受到当时民众的普遍喜爱。唐代最知名的剑舞明星就是杜甫笔下的公孙大娘:这位杰出的女性为开元盛世时第一善舞剑器之人,诗圣杜甫用精妙的诗句记下了这位“玉貌锦衣”的公孙大娘的舞姿:“火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从杜甫的诗句来看,公孙大娘的剑舞快捷惊人,似乎也在表演掷剑术,她将寒光闪闪的利剑掷向高空时,才能达到“火霍如羿射九日落”的惊人效果,也使她的表演有了吸引眼球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