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刀|古代“击剑术”演变历程:从掷剑到剑舞表演,再从跳剑到夺命飞刀( 二 )

飞刀|古代“击剑术”演变历程:从掷剑到剑舞表演,再从跳剑到夺命飞刀
文章插图
另一位高超的剑舞者就是裴旻。裴旻的剑是以高掷后又能准确地承接住为看点,民众之所以为裴旻的剑舞绝倒,是因为他最终展现的掷剑之术。裴旻能够“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漫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入”,包含着掷剑的“高”、“准”、“险”等元素,这是唐代剑舞的共性。至宋代,已有人把这种掷剑技巧发展成一种群体剑舞,宋代曾亮公、丁度所著《武备兵要》后集卷九记载云:“初,帝(指宋太宗)选诸勇士数百年教以剑舞,皆能掷剑空中,跃其身左右承之,妙绝无比,见者无不恐惧。”从这段文字看出,这种剑舞已发展为数百人一起表演的巨大阵容,数百人一起将剑抛向空中,在跳跃与闪转之中还可以准确接住飞剑,不可不让人震撼。飞刀|古代“击剑术”演变历程:从掷剑到剑舞表演,再从跳剑到夺命飞刀
文章插图
当掷剑术已发展到非常精良之时,出现了一种杂技化的“跳剑”术,《列子·说符》中有关于跳剑术的记载云:“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蹬,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所谓“跳剑”,就是把数把剑一起抛掷于空中,跳剑者可以双手承接住其中两把,而让其他的剑在空中跳动。因为“跳剑”伎常与其他的杂耍艺人一起表演,所以渐渐成了百戏之一。飞刀|古代“击剑术”演变历程:从掷剑到剑舞表演,再从跳剑到夺命飞刀
文章插图
到了汉唐,“跳剑”已是当时百戏中最为常见的节目,汉画中常有跳剑的画面。唐太子李承乾就非常痴迷于“跳剑”,《旧唐书》列传第二十六“太宗诸子”中“恒山王承乾”条下记载云:“(李承乾)学胡人,椎髻剪彩为舞衣,寻橦跳剑,昼夜不绝。”在宋代,用于实战的“掷剑”飞刀之类,宋以后在军中和民间也还时有所见,并且在小说中有大量反映。如《水浒传》第四十七回,写“扑天雕”李应:“背藏五口飞刀,百步取人,神出鬼没。”第五十九回写“八臂哪叱”项充:“能使一面团牌,牌上插飞刀二十四把,百步取人,无有不中。”这些描写都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只是有所夸大而已。随后,在成书于金元之间的《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平话》中描述黄巢:“性好舞剑,会把剑向空中掷去,一剑须杀一人。”也就是说,在宋元时期,跳剑剑术已经逐步发展成了一种类似于“夺命飞刀”的杀人利器。飞刀|古代“击剑术”演变历程:从掷剑到剑舞表演,再从跳剑到夺命飞刀
文章插图
到了现代,特别是近代武侠小说兴起后,剑的功能就发展到神出鬼没、无可方物了。当然,不管小说家们如何渲染铺张,其实无非都是“掷剑”的延续和扩大,从这一点来看,古代的“掷剑术”对现代武侠小说的起源也有一定的意义。直到今天,表演性的飞刀仍是比较常见的杂技节目,民间武术界也不乏飞刀的练习者。参考资料:《汉书》《史记》《陕西通志》《武备兵要》《新编五代史平话》等①《汉书·东方朔传》记载:“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人也。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汉书·东方朔传》记载:“东方朔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对此颜师古注释云:“击剑者,以剑遥击而中者,非斩刺也。”②《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废,用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拄。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③卷 9《论勇》中特别论述了荆轲的剑术:“荆轲怀数年之谋而事不就者,尺八匕首不足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