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散文集《无尽的远方》:用文字构建美食家乡

【食物|散文集《无尽的远方》:用文字构建美食家乡】鲁迅在《这也是生活》里写道:“无尽的远方 , 无数的人们 , 都与我有关 。 ”目之所及是远方 , 永无止境 , 没有终点 。 青年作家时潇含的新书散文集《无尽的远方》书名由此而来 。 这本书记录了作者在法国一年的求学和游历生活 。 记述的过程中 , 她以异乡人的角度去理解、适应、融入法国小城的生活 , 也学会了如何与自我相处 。
食物|散文集《无尽的远方》:用文字构建美食家乡
文章图片

作者时潇含(右一)与评论家王干、作家南翔、胡立根等进行对谈 。
在最近举办的一场“在生活的碎片里拾掇稀薄的星光——《无尽的远方》新书发布会”中 , 作者时潇含与评论家王干、作家南翔、胡立根等进行了对谈 , 大家就《无尽的远方》中重要的“吃食”元素发表看法 , 同时也跟读者分享了自己的“远与近” , 探讨了个体、故乡和远方的关系 。
食物|散文集《无尽的远方》:用文字构建美食家乡
文章图片

《无尽的远方》书封
关于“无尽的远方”这一书名 , 王干提出了一个思考:我们为什么那么喜欢远方?“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 。 现代人 , 尤其是移民城市的人 , 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故乡 。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是没有故乡的 , 这也是我们现代人难以解开的问题 。 ”
王干说 , “什么叫故乡?首先是故乡的山水 , 第二是故乡的口音 , 第三是故乡的食物 。 而对年轻一代来说 , 他们在深圳找不到故乡的感觉 , 为什么?第一条 , 口音 。 深圳的孩子是没有口音的 。 我到广州去 , 遇到广州的很多孩子有口音 , 没有口音哪有故乡呢?第二是没有食物 。 我们在深圳吃到了全国各地、全世界各地的美食 , 但是哪一种美食是深圳家乡的美食呢?所以我在想 , 深圳人为什么那么爱出去?为什么那么爱远方?他们到远方去找故乡 。 所以时潇含的书写美食也好 , 写城市也好 , 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对精神家园的寻找 。 她要通过她的文字建立起一个美食的家乡来 。 ”
食物|散文集《无尽的远方》:用文字构建美食家乡
文章图片

时潇含
时潇含也很认同这个观点 , 她谈道:“前段时间读王朔的书 , 里面有一句话说他特别羡慕那些在小地方长大的人 , 因为他们回首自己的童年和故乡的时候 , 记忆的镜头也许是一个凋敝的、贫穷的 , 在外人看来非常普通的地方 , 但是对他们来说 , 他们的回忆是有终点的 。 我们这些在大城市长大的小孩 , 回头一片空白 , 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方言 , 也没有自己的食物 , 缺失了很多的记忆 。 之前我写的《我有所念食 , 隔在远远乡》 , 就是我去到中国各地去游历 , 去品味 , 去探索他们的风土人情 。 但是这些食物对于我来说 , 更多还是和口腹之欲有关 。 但是在《无尽的远方》里 , 这些食物成为了具有更多深意的寄托 。 ”
南翔认为 , 一篇好的散文随笔 , 行走与观察之际 , 需要信息 , 需要铺陈 , 需要纪实 , 也需要适当的自嘲 , 这样才显露出作者的自信、自洽与宽厚 。 时潇含总结自己这本书的创作时说:“我书中写的东西让你觉得和法国那种浪漫、高级、文艺之都并不是那么挂钩 , 而是最真实的 , 和我们生活相关的东西 。 尽我所能地沉入别人的文化中去 , 毫无芥蒂地来看他们的文化、生活和社会 。 ”
时潇含举例说 , 在法国罢工期间 , 经常没有办法上课 , “一开始我们这些中国学生特别害怕 , 说这怎么办?看新闻上火光缭绕 , 我和朋友一说 , 他说好羡慕你们 , 我们学校比较偏远 , 还没有被堵起来 , 我们还要上学 。 我第一次以他者的角度看待别人的文化 , 原来别人竟然是这样来思考问题的 , 我认为很有趣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我写出来的不仅仅是表现我去了很多国家和城市 , 不只是说我游览了哪里 , 看了什么很多人看过的古迹——这也会对我有所启发 , 但是并不能真正创造不一样的东西 。 真正不一样的东西还要从生活也许并不是那么光鲜亮丽的一面来寻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