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此后缄书无处寄( 二 )


罗先生外表平静如水 , 但其感情是非常丰富的 。 晚年的罗先生 , 时时流露出感慨与感伤之情 。 在罗先生所撰的“中国文学思想史”系列书籍中 , 《明代文学思想史》的写作是比较辛苦的 , 这对罗先生来说是个新的领域 , 而且当时他年纪也较大了 。 2012年 , 罗先生给我的信中说:“我的《明代文学思想史》总算写完了 , 前后十二年 , 真是筋疲力尽 。 ”2013年2月 , 罗先生送了《明代文学思想史》给我 , 其《后记》中有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 , 我们便是如此地匆匆走过 , 没有一丝痕迹 。 ”我特地给罗先生回信 , 我说:“在未来的学术史上 , 您所引领的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 , 肯定会留下浓重‘痕迹’;而在当代我们后辈学者的研究中 , 受到这种影响的‘痕迹’也就更多了 。 ”罗先生回信说:“谢谢你的祝福和安慰 。 弟年来为感伤情绪所支配 。 上月十日同事郝世峰先生辞世 , 同月文学院三同人辞世 , 益感慨万端 。 世峰兄辞世当晚 , 弟即成一小诗:‘霰雪霏霏夜已阑 , 孤灯寂寂岁又残 。 焚膏继晷诚何益 , 刺股悬锥徒辛酸 。 道路崎岖走不易 , 人情往复处知难 。 故人零落堪哀叹 , 他日何人劝加餐 。 ’弟之衰飒情绪实不足训 。 回顾一生 , 实有无可奈何之感 。 往矣 , 流水岁月!”这是我读到罗先生晚年写的信中 , 最多感慨、最为感伤的一封信 。 读后久久不能平静 。
我收到罗先生这信的时候 , 还是五十多岁 , 而现在 , 我已六十多岁了 , 也见到许多世情世态 , 我对罗先生当年那种“感伤”“衰飒”的心态 , 也逐渐有了更深的体会 。
【古代|此后缄书无处寄】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 , 罗先生每出新书 , 都赐赠予我 , 每次赠书 , 都是亲自题签寄出的 , 令人感到很温馨 , 我也一定要回信表示感谢 。 去年十月 , 我收到《罗宗强文集》典藏本 , 这一次是由罗先生女儿罗健委托杨东林寄来的 。 打开《罗宗强文集》 , 全部是未拆封的 , 罗先生的题签已不可再得了 。 而我想给先生写一封回信 , 表示感谢 , 也已无处送达了 。 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