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顺|李德顺:我认为,这才是当今时代哲学的“前沿”所在

“哲学”这个概念 , 在现实中有时候指它的“学说”形态 , 有时候指它的“学科”形态 , 也有时候指它的“实践”形态;说到“前沿”时 , 还涉及它的“历史形态” 。 那么 , 整个哲学学科现在是什么代表前沿呢?这恐怕要让哲学与人类的历史、与当今时代的问题结合起来 , 才能明确 。 不然就只有学说前沿 , 没有学科前沿 。 学科的前沿 , 主要应该是从哲学高度上观察思考人类社会实践的深层问题 , 也就是哲学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 , 在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的时代所要面对的新问题 。
李德顺|李德顺:我认为,这才是当今时代哲学的“前沿”所在
本文图片

我们生活在一个剧烈动荡变革的时代 。 旧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感情尚未退出 , 仍然在起作用 , 但已经脱离历史进步的主导趋势 , 落后于科技进步和实践的启示 , 这是实情 。 有时候看到网上争吵得很激烈、很胶着 , 不仅很难深入 , 而且还很伤人的时候 , 我就感到有点可惜 。 在那些很具体的、自己未必知根知底的事情上死磕 , 而且一定要究出个我对你错、你死我活 。 这种“两极对立、非此即彼”的争论 , 已经很久了 , 我们仍然走不出它的泥潭 , 我觉得是个悲剧 。
而走极端——不管是走向哪个极端——的思维方式 , 是旧的“丛林规则”以及“阶级斗争为纲”和“冷战”时代的思维方式 。 而在全球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 , 我们需要超越过去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 , 超越那种心态 , 首先对分歧本身 , 它的来源、基础和它所代表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 , 才能辨清当今的时代和时代呼声 , 使我们的思想方法和思想理念在这场变革中辨清方向 , 找到解决和回答问题的方向和出路 。 我认为 , 这才是当今时代哲学的“前沿”所在 。
怎样达到这个哲学的前沿?我觉得主要需要超越两大障碍:一个是研究和治学方式的障碍 , 即要超越“经学主义”;另一个是目标取向的障碍 , 即要超越以观点和结论为目标的“前沿”意识 , 形成以问题为中心的前沿意识 。
经学主义是中国传统治学方式 。 它本来是用来治中国经典之学 , 如四书五经等等的 。 但现在却要成为一种普遍的治学方式 , 连西学和马学也都用经学主义的方式去研究 , 就成了学术进步的阻碍 。 按我的看法 , 经学主义的特征和弊病是:“崇拜权威 , 迷信经典;学统至上 , 门户森严;规范主义 , 结论在先;剪裁历史 , 话语迷恋;远离大众 , 蔑视民间;落后时代 , 自哀自怜 。 ”
从冯友兰、贺麟一直到汤一介等几位先生大家 , 都曾指出“哲学家”与“哲学史家”的区别 。 哲学需要哲学史家来理清学术发展的脉络 , 但更需要哲学家 。 哲学家是面对人类的哲学处境、问题和出路进行思考 , 并且提供自己研究成果的人 。 而这些年我们的哲学有点停滞并落后于时代的一个原因 , 我觉得是受各种各样因素的干扰 , 出现了一种“趋史避论”的导向和误区 , 把哲学研究和哲学史研究等同起来 , 仅仅用训诂考证的方式去研究古今中外的经典 。 仅仅以某一家、某一派、某一著作为孤立的中心和重点 , 不关心其发展演进和当代表现 , 实际上也是用史的研究代替了哲学思考 。
确立“问题意识”需要超越经学主义 , 才能走向哲学发展的前沿 。 我们前进的起点 , 一定不是某个现成的观点和某个经典人物 。 能够代表“前沿”的 , 也一定不是现成的结论 , 而是现时代凸显出来的新问题 。
马克思说:“世界史本身 , 除了用新的问题来回答和解决老问题之外 , 没有别的办法 。 ”这话很有意思 。 用新问题来回答和解决老问题 。 提出新问题 , 是在老问题的基础上的深入 , 而不是对老问题的回归和重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