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的读后感 幻灭读后感锦集

毁灭的读后感 幻灭读后感锦集


《幻灭》精选点评:
匆匆收尾的一本书,疑惑老巴是不是写不下去了……
巴尔扎克不对我的味,但他对社会的观察及经验超越了多数作家,他的才华不是灵气,而是靠刻苦用功维系住的精神 。我打算在交际花盛衰记中追寻吕西安的结局 。
吕西安和拉斯蒂涅很相似,简直就是拉斯蒂涅的翻版,但两人又不一样,吕西安更脆弱,他的才华不足以支撑野心,在受到打击时更容易心灰意冷,远不如拉斯蒂涅一步步走向泯灭来得顽强 。其实大卫对于吕西安去巴黎之前的那一番评价最为中肯 。“他的脾气喜欢不劳而获 。应酬交际势必吞掉他的时间,而除了聪明没有别的财产的人,时间是唯一的资本 。他爱出风头,上流社会可能把他的欲望刺激得愈来愈大,不论多大家业也满足不了:将来他只会花钱,不会挣钱;总之,你们养成了他自命不凡的习惯,社会却先要看到辉煌的成绩,才肯承认你的本领 。而文学的成就又只能靠孤独的生活和顽强的工作去争取 。”
总觉得结局力度不够,有一些情节描写过细,并非必要 。在巴尔扎克的世界里,人总是处于极端孤独的状态,几乎可说是无依无靠,而世界却是个巨大的利维坦 。更可怕的则是善良或天真的人在这样的世界里总显得近乎软弱,能够实现抱负的人永远都以自私冷漠为武器,踏着理想的尸体向上爬 。虽然也有意志坚定的人,但他们永远是少数,永远不是巴尔扎克的主人翁 。
这是巴尔扎克写得最好的一批书中的一本 。普鲁斯特认为没有之一 。傅雷的翻译非常棒,真心叹服 。一口气读完第二和第三部,这种激动的心情,过去只有在读《红楼梦》、《围城》时体验过 。吕西安最后的结局与《红楼梦》颇像,寻短见途中被一个西班牙教士劝住,带往巴黎,宝玉最后也被和尚和道士带走 。只是宝玉是看破红尘,而等待吕西安的可能是更为可怕更为堕落的幻灭 。至于《围城》,我有些疑心它的创作是受了巴尔扎克影响 。
為此寫過課程論文一篇
杰作 。我对巴尔扎克的人物塑造一向不太认同,在他笔下,好人好得似白痴,坏人坏得如恶鬼,无论社会反映面多么广阔,人物的单薄及其带来的人性上的苍白,总让我觉得不太经得起咀嚼 。但《幻灭》至少在主人公的塑造上不是如此(配角仍是灾难性的糟糕),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从白到黑的渐变过程,犹如《绝命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巴尔扎克笔下的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事,跟今天也没什么区别,一个穷艺术家的奋斗史,满怀激情与抱负的青年,怀有信仰,有一股纯然的天真,不通事故,但是又脆弱,缺乏意志力,好高骛远,欲望高于能力,所以才会一步步深陷泥潭,可如果他像小团体一样抱守理想,不屈服不妥协,也许终其一生都换不来他想要的成功 。”一个伟大的作家是个殉道者,只是不死罢了,”可能做殉道者的毕竟是少数 。
法3
小团体那段最感人
《幻灭》读后感(一):舍不得看完
好久没看这么厚的书了 。在威海去济南的大巴上,醍醐灌顶 。
尤其喜欢傅雷的翻译,境界 。
好的东西好像都是以前的,喜欢台湾人对于书的态度,影像再帝国,仍旧有书的位置,不必我们,只随潮流肤浅 。
《幻灭》读后感(二):印象深刻的选段
人可是怕孤独的,这一点你应该记住,刻在你软绵绵的脑子里在各种孤独之间,认识怕精神上的孤独 。只要是人,无论是麻风病人还是苦役犯,是下流东西还是病人,第一个念头总是要找一个同命的伴侣 。这种心情是人类求生的表现 。人拿出了全部的力量生命的精华,来满足这种需要 。不论在政治方面还是道德方面,每个人走到终点都推翻他的出发点,不是行为推翻主张,便是主张推翻行为 。政府也罢,个人也罢,根本谈不上逻辑,因为他们早已没有道德了 。成功是至高无上的理由,可以替所有行为辩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