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睡了11个小时仍然觉得疲累( 五 )


当人类知道了如何测量脑电波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科学家们按照脑电波的不同把睡眠分成两大阶段 。一个叫做“快速眼动”(REM)阶段,此时人的眼睛会快速转动,脑电波异常兴奋 。另一个则简单地叫做“非快速眼动”(NREM)阶段,其中包括一段关键的“慢波睡眠”期,此时人的脑电波的频率和强度都降至最低点,所以又叫做深度睡眠 。人在深度睡眠时被叫醒会感到格外难受,因为此时人的脑干也处于休眠状态 。要知道,脑干控制着人的呼吸和心跳等基本生理功能,如果此时被叫醒,脑干来不及兴奋,人肯定好受不了 。睡眠太少就会造成“睡眠债务”,就跟在银行里透支一样,最终,你的身体将要求这个债务一定要偿还 。我们似乎不能适应睡眠时间比需要的时间要少,即使我们可能习惯了减少睡眠的日常工作安排,但我们的判断力、反应能力以及其它官能仍会被削弱 。
卡佩里尼认为,要想回答人为什么要睡觉的问题,必须研究其他哺乳动物的睡眠习惯,从中寻找答案 。所幸近几年来科学家积累了大量相关数据,为进行这类系统性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卡佩里尼通过检索相关文献,收集了对115种哺乳动物的研究结果 。她发现,动物的睡眠模式和种群的遗传相关性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亲缘关系越近的动物,其睡眠模式就越接近 。
卡佩里尼还发现,新陈代谢水平越高的动物睡眠时间越少 。这个发现颠覆了曾经流行一时的自由基理论,该理论认为睡眠能够帮助消除动物体内的自由基,减少自由基对组织的破坏 。可是,代谢水平越高的动物产生的自由基就越多,理应更能睡才对 。
对此结果,卡佩里尼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假说 。她认为新陈代谢速率越高的动物需要的食物也就越多,这就意味着该动物必须花费更多时间觅食,而不是睡觉 。
事实上,大量数据证明,动物的睡眠习惯和身高体重没有关系,却和它的生活习性更加一致 。比如,狮子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而同样重量的野牛却每天只睡4~5个小时 。蝙蝠是个出名的瞌睡虫,一天要睡20个小时,而大部分候鸟却几乎不睡觉 。生活在水中的大部分哺乳动物都不需要睡觉,尤其不需要REM 。比如海豚的左右脑可以交替进入慢波睡眠状态,没有REM 。一种毛皮海豹(FurSeal)出海捕鱼时采用海豚式的左右脑交替睡眠模式,可它们一旦上岸,就会迅速恢复成陆上动物典型的REM睡眠方式,而且并不需要像陆上动物那样补充失去的REM 。也就是说,它们完全不需要补觉 。
针对这些有趣的事实,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睡眠专家杰里?西格尔(Jerry Siegel)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理论 。他认为,睡眠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有着某种不可代替的生理功能 。睡眠只是动物节省能量的一种方式 。在相同的条件下,睡眠时间越长的动物反而越安全,因为它们可以选择一个隐蔽的地方休息,减少了被天敌发现的机会,以及因乱动而造成的意外伤害 。生活在海里的动物没有这个优势,因此它们普遍不睡觉 。
西格尔的这个理论很容易解释某些动物之间睡眠模式的差别 。比如,狮子一旦捕食成功,就可以获得大量高热量的食物,因此,它们完全不需要再去浪费体力,选择睡觉才是最经济的方式 。相比之下,野牛需要吃进大量低热量的草,因此它们必须不停地进食 。迁徙时的鸟当然要一刻不停地飞才能尽快到达目的地,而蝙蝠最爱吃的食物——蚊子只在每天黄昏的时候才集体出来交配,只要抓紧这段时间吃个饱,蝙蝠就可以安心去睡觉了 。
西格尔承认他的这个理论还有很多需要解释的地方,尤其对于深度睡眠还有很多谜没有完全解开 。但是,一旦他的理论被证明是正确的,必将为“清醒药”的研究打开一扇大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