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德大隆|皇家为何出“错字”( 二 )


“明”字多一横 , 属于我国古代的异体字 。 异体字与正体字有着相同的含义 , 但偏旁或笔画不相同 。 南京明孝陵、成都武侯祠石碑及王献之的小楷书法《洛神赋》 , 其中的“明”字都多一横 。 另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玄秘塔》中的“明”字均用“目”代替“日” 。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撰《说文解字》之卷七上载有“明 , 照也 , 从月 , 从囧” , 意即“明”由“囧”与“月”组成 。 “朙”在汉字隶变后 , 变成“眀” 。 类似的 , “盛”字异体书写风格在清代以前已出现 , 如北魏神龟二年(519年)贾使君碑刻写的“盛”同样少一点 , 而唐代书法家李邕书写《云麾将军碑》中的“盛”字 , 其上部的点号巧妙地与横线融为一体 。
此外 , “德”字少一横 , 亦属于古代书法家的异体字书写风格 。 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写的《圣教序》、柳公权书写的《玄秘塔》、北宋书法家米芾书写的《离骚经》 , 其中的“德”字均没有一横 。 这样看来 , 慈禧书写的“明”“盛”“德”等异体字 , 并非错字 , 而是其书写风格的体现 。
避暑山庄的御笔“差错”
位于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 前身是热河行宫 , 为清代皇家园林 。 康熙于十六年(1677年)在热河巡查时 , 发现这里的气候条件不仅适合避暑 , 而且有利于让蒙古四十八旗王公有机会觐见皇帝 , 因而下令建造一座行宫 。 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时 , 这座行宫已初具规模 。 随后 , 康熙题写“避暑山庄”匾额 , 命人将其悬挂在正宫内午门中门上方 。 “避暑山庄”四个大字笔法浑厚 , 遒劲有力 , 可谓书法中的精品 。 其中“避”的“辛”字多了一横 , 有人戏称这个“避”字为“天下第一错字” , 因为这是康熙的御笔;还有人认为这个“避”字是康熙故意写错的 , 是为了避讳“逃避”之意 。
笔者认为多了一横的“避”字并非康熙写错 , 而是属于康熙的书法风格 。 我国古代楷体书法的“避”字 , 其中“辛”字多一横这种现象并不少见 。 如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并序》、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碑》、明代书法家董其昌书写的《东方朔画像碑赞卷》等 , 其中的“避”字都多了一横 , 与康熙写法一致 。
康熙自幼学习书法 , 是个大书法家 。 据《圣祖仁皇帝圣训》卷五记载 , 康熙于四十三年(1704年)七月十七日 , 召集翰林、大学士等官员说:“朕自幼好临池 , 每日写千余字 , 从无间断 。 凡古名人之墨迹、石刻无不细心临摹 , 积今三十余年 , 实亦性之所好 。 即朕清字亦素敏速 , 从无错误 。 ”由上可知 , 康熙酷爱书法 , 长期临摹书法大家笔法 , 使得自己的书法达到了“写得又快又好 , 从没有错字”的水平 。 因此“避”字多一横 , 并非康熙故意写错 , 而是属于书法界的“添笔” , 是异体字的一种 。
明清皇家建筑中“门”字被写“错” , 属于避讳行为 , 是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条件下的一种唯心观点表现形式 。 对于今天的公众而言 , 这是解读紫禁城防火历史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 。 而对于“明”“盛”“德”“避”等“错字”而言 , 其“添笔”或“缺笔”是我国古代汉字异体字的表达方式 , 异体字的巧妙选用 , 是书写者内心情感和审美价值的反映 , 更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魅力的体现 。
【仁德大隆|皇家为何出“错字”】周乾(摘自《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