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韩羽《我读齐白石》 |续小强( 四 )


在《“似与不似”絮语》中 , 他所提出的 , 是其有关“似与不似”的总体性的论点 , 即:“‘作画 ,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 就字面看 , 似是绘画之法 , 远非如此 , 实是已关联到作品与欣赏、作者与读者两相互动的更深层面 , 由‘技’而‘道’了 。 ”他进而得出 ,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间’ , 也就是读者想象力驰骋的活动空间” 。 他又进一步分析了“是”与“似”两个近音字的不同意味 , 由张潮之“情必近于痴而始真”的“似痴” , 到《艺概》之“似花还似非花”“不离不即”的悟解 , 结语以绝对的语气说道:“齐白石的‘作画 ,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 就是‘似’ , 而不是‘是’ , 这话虽不是他首创 , 但自古迄今明此理的画家多矣 , 而能以天才的多样的绘画典范验证之发扬之者 , 首推齐白石 。 ”
|我读韩羽《我读齐白石》 |续小强
本文图片

|我读韩羽《我读齐白石》 |续小强
本文图片

另有一文《“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 有关“似与不似”的见解亦极为独特 。 此一篇与上述文章堪称姊妹篇 。 他说 , 齐白石的“似与不似”论 , “人人云云我亦云 , 数十年 , 仍无异于终身面墙 。 ”“恰好有他一幅画稿 , 试窥蛛丝马迹 。 ”他引了这幅画稿的跋语 , “画存其草 , 真有天然之趣 。 ”正是这个“草” , 引发了韩羽“似与不似”的思考 , 正是这个“天然之趣” , 使得韩羽揣摩到了 , “‘天然之趣’是何趣 , 有一点可以肯定 , 是他所熟悉所喜爱的‘趣’ 。 ”接下来的话语 , 虽是对白石老人的领悟 , 我看则实为韩羽艺术创作的自况:“或谓 , 画画儿 , 看画儿 , 何得如此啰嗦 , 答曰 , 人之与人与物与事 , 总有好、恶之分 , 亲、疏之别 , 人的眼睛也就成为本能 , 总希望从对象中看到自己之所喜好所熟悉所向往的东西 , 或者说 , 就是‘发现自己’ 。 观人观物如是 , 艺术欣赏活动尤如是 , 艺术欣赏者最惬意于从欣赏对象中发现自己所熟悉所喜爱所向往的东西 , 不如此不足以愉悦 。 而艺术创造者也竭尽所能将自己所熟悉所喜爱所向往的东西融入艺术作品之中 , 唯如此方得尽情尽兴 。 这是出之人的本能 , 饥则必食 , 渴则必饮 , 不得不然也 。 ”如是 , 韩羽探测到 , “似与不似”实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普遍规律 , 以及这一规律如何发生作用的隐秘 。 最后他说:“如谓这‘似与不似’的鸟儿是白石老人就砖地上‘画存其草’ , 不如说这只鸟的影儿早就储存于他胸中了 。 偶尔相遇 , 撞出火花 , 就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初见林黛玉 ,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 ”你看 , 韩羽的博学与幽默悄然而出了 。
《镜内映花 灯边生影》所发明的 , 则是“似与不似之间”的“画理” 。 这篇文章由白石老人无题无跋、就笔墨论不能算作上品的“母鸡驮小鸡”画而引发 。 “先说‘母鸡驮小鸡’未必有其事 。 ”“再说‘母鸡驮小鸡’当必有其理 。 ”再问 , “这小鸡雏是怎地到了母鸡背上的?我思摸八成是白石老人助了一臂之力 , 是画笔起的作用 。 ”“比懂鸟语的公冶长更善解鸟意的老头儿的一颗心 , 正是这颗心 , 使整个画面暖烘烘起来 。 ”再下来 , 就是韩羽公独有的妙悟了:“这幅画把生活中的‘本来如彼’的‘彼’ , 画成了‘应该如此’的‘此’ , 说是‘无中生有’固然不可 , 说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似也卯榫不合 。 不妨以他自己说的‘作画 ,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对对号 。 母鸡驮小鸡 , 未必有其事 , 不亦‘不似’;母鸡驮小鸡 , 当必有其理 , 当然是‘似’了 。 正是这‘似与不似’的间隙里 , 才得以作出了这妙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