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下|《道德经》懂得此理,就懂得“完美”的内涵!

所谓的“完美”,指的是尽善尽美,没有缺憾;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每个人对“完美”都很推崇,不管做事,还是做人,都希望自己很“完美”,认为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能了无遗憾。然而,这样的“完美”,在现实生活中果真存在吗?部下|《道德经》懂得此理,就懂得“完美”的内涵!
文章插图
《道德经》关于完美,也有自己的观点;它提出了“大成若缺”的观念,认为完美的事物,都是有缺憾的。意思是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观念上“完美”,现实中的“完美”,都或多或少都存在看起来“不完美”的因素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经》中的“完美”观,才是符合实际的。部下|《道德经》懂得此理,就懂得“完美”的内涵!
文章插图
春秋时期,宋襄王和楚成王为争夺中原霸权发动了一场著名的战役,名叫“泓水之战”;宋襄王为守方,楚成王为攻方,双方之间隔着一条名为“泓水”的大河。战斗打响以后,楚成王的军队摇旗呐喊,强渡“泓水”,当军队渡过一半的时候,宋襄王的部下建议说,此时攻击楚军,一定可以大获全胜,宋襄王却说:不可。楚成王的部队全部渡过河以后,队形混乱,又有部下建议宋襄王:此时,趁着楚军队形混乱,攻击他们,一定可以大胜。宋襄王却说:不可,攻击没有准备好的敌人,太不仁义。部下|《道德经》懂得此理,就懂得“完美”的内涵!
文章插图
然而,楚军站稳阵脚,整好阵势以后,散发出来的战意,让宋襄王的军队心生惧意,双方稍一接触,宋襄王的军队便四处溃散;这场战役的结果是宋襄王大败。战后,宋襄王对部下说:虽然我们战败了,但赢得了仁义,我们才是仁义之师。战争以胜败为目的;宋襄王为了仁义的美名,失去了战机,导致失败,结果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笑柄。部下|《道德经》懂得此理,就懂得“完美”的内涵!
文章插图
再说曾国藩,在他和太平天国交战中,他的湘军无论如何不是骄兵悍将的太平军的对手;但是他屡败屡战,采取“打呆仗,结硬寨”的蠢笨方法,最终战胜了太平天国。所谓的“打呆仗,结硬寨”,指的是每攻到一处城池,不是强攻城池,而是挖堑壕把对方困起来,扎好营寨,让自己进可攻,退可守,主要目的是围困对方,最终让对方缺粮,缺少外援,最终失败。部下|《道德经》懂得此理,就懂得“完美”的内涵!
文章插图
宋襄王为追求战争胜利的完美,最终一败涂地,成为历史上的笑柄,也成为了“大成若缺”的反面证明;而曾国藩采取的战法,看起来蠢笨无比,却完美的诠释了“大成若缺”的正确性。所以,《道德经》中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意思是世间所谓完美的东西,看起来似乎都是有缺陷的,但也正是这些缺陷的作用,才使事物充满了无限的可能。部下|《道德经》懂得此理,就懂得“完美”的内涵!
文章插图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给我们的现实启示意义为:做事的时候,要追求完美,但更要正视其中的缺陷的作用;往往正是这些缺陷决定了我们所做的事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