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汉|绥德石雕:石不能言最可人( 二 )


如今,绥德的石狮子遍布全国各地,还远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家。走进绥德县城,到处都可感受到石雕艺术的博大和厚重。
“玩石头”的艺术家
在四十里铺镇,采访人员见到了当地赫赫有名的石雕艺人鲍武文。年近七旬的鲍武文是绥德炕头石狮子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绥德县最早创办石雕厂的人,以雕石狮子出名。
“一件作品从选料到雕刻成型的过程中,不只体现其形,更多的是雕刻者本人的审美和情感表达。”鲍武文说,“在脑子里想好石狮子的姿势,雕出来的石雕就会生动活泼。做得多了,一块石头上狮子头在哪里、腿在哪里,也就了然于胸。”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绥德人,鲍武文从小就痴迷石雕,常常结束一天的劳动后,就偷着去学雕刻石狮子。13岁时,鲍武文挑起家庭重担,从最开始的木匠成长为石雕艺人。
20世纪80年代初,鲍武文和几个志同道合的穷哥们一起办起了石雕厂。“那时厂里设备简陋、产品单一、人员少,只能生产传统的石狮子。”鲍武文回忆说,出乎意料的是,他们手工雕刻的石狮子很受欢迎,厂里的订单越接越多,石雕厂也逐渐发展成了当地规模最大的武文石业有限公司。
如今,鲍武文已是绥德石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雕刻技艺精湛的鲍武文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玩石头”的艺术家。
多年来,一批批当地人前来向鲍武文拜师学艺,马应武就是其中一位。他的主要工作是在石头上雕刻花纹。凿子凿刻在石头上,有节奏地发出铮铮的声音。通过一遍遍的凿刻,马应武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2019年,马应武脱了贫。此外,武文石业有限公司还安置了马喜平、鲍霞云、鲍富安、马庄等石雕艺人,他们的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元至7万元。“我也是在贫穷家庭出生,自己穷过,就想帮助更多人脱贫。”鲍武文说。
过上好日子的马应武跟人说话时,皱纹都笑得挤在了一起。鲍武文也没有让自己闲下来。他说,自己教过的一些徒弟纷纷有了各自的企业和徒弟。为了传承和推广石雕这门手艺,在绥德县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他还建立了绥德石雕传习所,目的是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关注和保护绥德石雕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绥德全县的石雕从业人员达1000多人。石雕企业带动了周边的石料采掘业、石料加工业、运输业、石雕建筑业等相关产业发展,给2000多人创造了就业机会,使6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雕刻美好生活
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所不同的是,绥德石雕的发展并没有落后于时代,而是随着时代进步,其发展也更加蒸蒸日上。1986年,绥德县选送了300多只精美的炕头石狮子,在北京展出后引起轰动,各路媒体相继报道,引起了中外专家的震惊,被称为“母体的艺术”“众艺之源”。这次展出为绥德石雕事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也是在这次发展新机遇中,与鲍武文同时代的当地石雕艺人鲍来德迎来了事业发展黄金期。受祖辈的熏陶,鲍来德将石雕手艺传承下来。从为了生计而雕到为了艺术而雕,再变为爱好,多年来,鲍来德雕出了许多得意作品,其所创办的企业也是蒸蒸日上。
石雕种类很多,小到景观小品,大到宏伟建筑,各具特色。鲍来德最拿手的是立体原雕,就是用石头雕出原体动物的动态造型、面部特征,尤其是雕石狮子,各个凶猛威武,栩栩如生。
粗雕、精雕、细刻、打磨……一件完整石雕作品的诞生需要经过多道工序。也正是在这样一道道讲究“工匠精神”的工序中,石雕艺术已渐渐融入鲍来德的血液中。后来大儿子出生,鲍来德为其取名鲍磊。“石头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儿子取名鲍磊也是希望下一代能传承我们这代石雕艺人的手艺。”鲍来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