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二 )
在青年求学时期,毛泽东阅读了大量经典之作,在研读德国伦理学家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时就有约达12000字的批注,其中标注十分精细,包括很多自己的见解与点评。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形成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仍然保留着。毛泽东一生研读《二十四史》,在日理万机的工作之余,通读了全书,有些纪传,研读了几遍,并留下许多圈划和批注。毛泽东批注过的古籍还有《三国志集解》《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十六国春秋》等几十种,而且在各种场合联系实际,活用《二十四史》的典故。这充分表明毛泽东读书治学的严谨态度。正是他博览群书、深思钻研,从而能兼容并蓄、采众家之长,对其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读书的目的在于运用,知识的价值在于转化,学习的意义在于实践。毛泽东在他的读书笔记《讲堂录》中记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在这里他就特别强调了读书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即社会和天下万事万物。毛泽东是一个对中国社会现实了解得较为透彻的人,这源于他在青年时期就养成的读书思考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认识。1917年暑假,毛泽东和萧子升一起,历时一个多月,行程900多公里,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5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1918年8月,毛泽东走出三湘大地,前往北京组织赴法勤工俭学,途中游历了三国的魏都许昌等。毛泽东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写下了很多笔记,并把这些笔记整理成通讯,登载在湖南《通俗日报》上,让更多关心中国,想要改变旧社会现状的人真实了解到中国广大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毛泽东在给同学周世钊的信中写道:“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
纵观毛泽东青年时代的读书实践,就是读“有字之书”和读“无字之书”的有机结合。毛泽东认为要改造中国,必须要先了解中国,就不可不读“无字之书”。正是对“无字之书”的钻研,即中国农村社会调查,让他对中国的国情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早期的调查实践活动对青年毛泽东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作者:刘建平 周耀杭
- 美丽家园@落叶课堂后,居然涌现那么多蓝媒“艺术家”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袁侃@当石库门遇上当代艺术,来今潮8弄体验一场“城市奇遇”
- 赛事!日照“太阳城”网球公开赛启动仪式圆满举行
- 感觉|?品黄香九画“猪”
- 西装|《不会恋爱的我们》来袭,金晨化身霸总,恋上“小狼狗”王子异
- |虎年喜相“豫”!河南博物院携“青玉虎形佩”首次参与“集五福”
- 纸杯#美术生在杯子上画“知否”,当倒入水瞬间,网友:居老师挺住!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江苏省军区#我与酒与美女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