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你可以言说真实的你,这就是心理咨询的奇迹所在( 二 )


这个故事揭露了某种关于人生的真相。人们有时会期待人生是存在某种标准答案的,心理咨询师也许在专业学习中已经提前获知了这些答案——至少有通往答案的“办法”。而真相令人失望。当然了,某种意义上我们是学过一些心理学的办法,在这本书里,洛莉也会分享作为专业人士的一部分思考和操作。但总的来说,你会看到最核心,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始终是一条常识:
你没法逃避痛苦,只能承认。
我们期待心理学为人生提供一份万试万灵的解忧良方,我们真正幻想的是,或许我们这一生(至少绝大多数时候),是有办法免除痛苦的。只要足够努力,找准方向,生命的苦痛无常会不会就是可以随时拂去的尘埃?
“万一这些痛苦不会改变呢?”这是我们最不愿意戳穿的真相。
虽然无力,但不得不承认现实。沉溺于“不痛苦”的幻想,否认痛苦,有时反而会带来更大的麻烦。跟普通人相比,心理咨询师对此认识更明确,也更熟悉如何与之相处。每一次洛莉承认她的无力,都要承担由此而来的反噬。她也有应对无力感的策略,比如默念“心怀慈悲”,比如咨询间隙跟同事在咖啡间吐槽,又比如定期参加督导小组,从同伴的反馈中获取支持。作为同样爱写东西的人,我猜她把这些体验转化成文字,也是应对无力感的策略之一。
但最根本的办法,说来说去只有一个,就是诚实。诚实地承担来访者遭遇的无常,也诚实接受自己哪怕有此觉悟,仍会有无法负担之重。
“那样的话,心理咨询还有什么用?”人们可能会问。
要我来说,答案就是没用。当然,有一个安全的地方,一个愿意倾听的人,人们可以有机会讲述这些痛苦,多多少少会让人得到一点告慰。讲述本身应该是有意义的。但如果再问,意义究竟有多大呢?很难说得清。诚实总是困难的,尤其在自己特别想做点什么的时候,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有这样一种说法,当一个咨询师为某个案例特别头疼的时候,在他/她的生活里很可能也存在同样的挑战,或许是过往的伤痛,或许是相似的难题——咨询师如果恐惧自己的衰老,就更难面对那些蹉跎时光的来访者;如果是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咽下苦果,遇到同款来访者就会急火攻心。在生活中试图逃避的那一部分自我,坐在另一个人面前,日复一日催化,总有一天会原形毕露。
●拯救我们的只有直面的勇气
拯救我们的不再是任何道理或技巧,只有直面的勇气。
这本书中洛莉做的最有勇气的事,就是放下咨询师的职业角色,诚实地讲述她自己的人生难题。为此,她甚至给自己找了一位心理咨询师。来访者想逃避的痛苦是可以一眼看穿的,克服自我的逃避却需要另一个咨询师的帮助。
就像她倾听的每个来访者一样,她本人的人生也隐藏着困境。
这一刻开始,书里的洛莉具有了双重身份。既是帮别人解决问题的咨询师,又是亲身求助心理咨询的来访者。她述说自己的经历,像一层一层地剥开洋葱:一开始是在亲密关系中遭遇抛弃,她事无巨细地呈现自己的每一处尴尬的细节(完全没有心理咨询师的从容):如何遭逢变故,如何六神无主,如何打电话向闺蜜寻求安慰,如何把所有问题一股脑儿地归罪于对方,如何悲戚,出门工作穿着家居服,心情不好对孩子找茬发泄…… 她似乎只需要通过讲述找到一个情绪出口,但是讲着讲着,故事出现了裂痕,显露出更大的人生困境——从她做出职业转换开始,洛莉回顾了自己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历程:她的家庭、她的亲密关系、她的财务和健康,她自身作为一名职业人士和一个女人的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