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社科话题】中国爱情节:七夕节的当代转换

“七夕今宵看碧霄 , 牵牛织女渡河桥 。 家家乞巧望秋月 , 穿尽红丝几万条 。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佳节七夕节 , 自从《诗经》《古诗十九首》赞颂牛郎织女双星相恋以来 , 华夏儿女年年都过“七月七” 。 经历代演化 , 乞子、乞巧、乞美、乞功名、晒书、葡萄架下听悄悄话等民俗事象逐步融入七夕节庆 , 但无论如何演化 , 牛郎织女的爱情主线一直是七夕节的重要精神元素 。 近年来 ,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广大民众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意识的增强 , 传统文化的现代回归已日益凸显 , 七夕节亦呈现出从传统乞巧节日向现代爱情节蜕变的趋势 。
七夕节|【社科话题】中国爱情节:七夕节的当代转换
本文图片

具有深厚爱情文化内涵的七夕节
七夕节是天气由炎热向寒凉转换的节庆 , 七夕节最初的习俗活动就是围绕着七月的气候物候的转换而形成的农时生产和生活习俗活动 , 这与我国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密切相关 。 牛郎织女爱情故事成为七夕节庆的主题有一个逐步融入的过程 。
牛郎织女爱情故事因子最初出现在西周时期 。 《诗经·小雅·大东》有云:“维天有汉 , 监亦有光 。 跂彼织女 , 终日七襄 。 虽则七襄 , 不成报章 。 睆彼牵牛 , 不以服箱 。 ”其中不难体味到牵牛、织女两星隐隐相恋的意蕴 。 及至西汉 , 牵牛、织女两星故事进一步发展 。 《古诗十九首》曰“迢迢牵牛星 , 皎皎河汉女 。 纤纤擢素手 , 札札弄机杼 。 终日不成章 , 泣涕零如雨 。 河汉清且浅 , 相去复几许 。 盈盈一水间 , 脉脉不得语 。 ”很显然 , 牵牛、织女两星相恋 , 彼此相思的意味已经十分浓烈 。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 , 当时的故事情节仅限于发展到牵牛、织女两星相恋 , 并没有发展到后来的人神之恋 , 当然也没有鹊桥相会 。 但故事文本在东汉时期则有了较大发展 , 牵牛、织女二星鹊桥会的故事融入其中 , 故事情节趋于复杂曲折 。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有载:“七夕织女当渡河 , 使鹊为桥 , 相传七夕鹊首无故皆髡 , 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 。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牵牛、织女故事的发展呈现出进一步的扩散和分化的趋势 , 二星在此时已经具备完全的人格 , 牛郎织女来到了人间 , 并在多角度解读的基础上故事情节被不断丰富和完善 。 南朝宗凛《荆楚岁时记》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 , 天帝之女也 , 年年机杼劳役 , 织成云锦天衣 。 天帝怜其独处 , 许嫁河西牵牛郎 , 嫁后遂废织衽 。 天帝怒 , 责令归河东 , 许一年一度相会 。 涉秋七日 , 鹊首无故皆髡 , 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 , 役乌鹊为梁以渡 , 故毛皆脱去 。 ”
及至唐宋 , 伴随着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文化交流融合高峰的到来 , 牛郎织女故事已经妇孺皆知 , 七夕节也盛于一时 。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文体唐诗宋词中也留下了诸多赞颂七夕 , 歌颂爱情 , 祈福家庭和美的佳作 , 如“在天愿作比翼鸟 , 在地愿为连理枝 。 ”“金风玉露一相逢 , 便胜却人间无数 。 ”“两情若是久长时 , 又岂在朝朝暮暮 。 ”直到今天 , 男女之间相互表露爱慕之情 , 亲朋之间祝愿婚姻家庭美满和谐 , 这些名词佳句仍然被经常引用 。
通过简单审视七夕节和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演化历程及其文化影响力 , 不难看出爱情这一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在七夕节俗文化中所占据的地位 , 可以说 , 在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系统中 , 七夕节是最具爱情文化内涵的节日 。
七夕节|【社科话题】中国爱情节:七夕节的当代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