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山寺碑》又名《岳麓寺碑》,碑额有阳文篆书“麓山寺碑”四字,原石在长沙岳麓书院 。今有宋拓本传世,此碑是最能体现李邕成熟的行书风格的代表作 。古人有“右军如龙,北海如象”(明董其昌《跋李北梅缙云三帖》中语)的说法,这是唐代书法家中惟一一位让后人将其与书圣王羲之比肩并立的人物 。所谓“北海如象”,大概就是指他的《麓山寺碑》这一类行书的风格特征 。如果说《李思训碑》于豪爽雄健之气中尚透出一股风流潇洒之气;那么,《麓山寺碑》则可说是雄放苍老,稳健奇崛 。
这种风格的形成,得之于他对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的学习和理解,更在于他有大胆创新的精神 。他将二王一派行书的灵秀与北碑的方正庄严巧妙地糅合起来,吸收南帖的灵活多变,而不取其柔弱的一面;除却魏碑的呆板,而保留其厚重的一面,在广泛接受前人成果的同时,或者是不自觉地将他自己的性情和人格外化到笔墨之中 。董其昌以“北海如象”来比喻李邕书法的力度,亦可谓形象传神 。
李邕的行书对后世行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宋元的几位大书法家如苏轼、黄庭坚、赵孟?等无不受其影响 。
4. 《新唐书·李邕传》的翻译 一
在《新唐书》中,李善的事迹是附见于李邕传的 。在史学家的眼中,李邕的地位和价值无疑是高于乃父的 。《新唐书》卷二百二《文艺中》云:“邕少知名 。始,善注《文选》,释事而忘意 。书成以问邕,邕不敢对 。善诘之,邕意欲有所更,善曰:‘试为我补益之 。’邕附事见义,善以其不可夺,故两书并行 。既冠,见特进李峤,自言‘读书未遍,愿一见秘书’ 。峤曰:‘秘阁万卷,岂时日能习邪?’邕固请,乃假直秘书 。未几辞去,峤惊,试问奥篇隐帙,了辩如响,峤叹曰:‘子且名家!’”这段文章说了两件事,证明李邕是“少知名”,或者说是天才 。先说后一件事,“秘阁万卷”李邕“未几辞去”,而“奥篇隐帙,了辩如响”,说明李邕读书快,记性好,也说明此前他读书的面还不是太宽的 。再看前一件事,证明李邕悟性好,见识高 。但算算年龄,笔者有点疑问了 。“始,善注《文选》……书成以问邕”,李善《文选注》成于显庆三年(658),其时李邕尚未生 。
二
《新唐书·李邕传》说:“邕少知名,始善注《文选》释事而忘义,书成,以示邕,邕不敢对,善诘之,邕意欲有所更,善曰:‘汝试为我补益之!’邕附事见义,善以其不可夺,故两书并行 。”少年李邕的意见表达了普通读者对于注释普及性的要求 。但所谓“两书并行”的情形并未见到,或许李善在修订其注释时已经吸收了儿子李邕的建议以及某些具体意见亦未可知,所以今天所见到《文选》李善注固然以释事为主,亦复兼及释义,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言外之意以及写作手法有所诠释 。
三
李邕(678~747),即李北海,唐代书法家 。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 。其父李善,为《文选》(梁萧统编选)作注 。李邕少年即成名,后召为左拾遗,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人称“李北海” 。七十时,为宰相李林甫所忌,含冤杖杀 。他工文,尤长碑颂 。善行书,变王羲之法,笔法一新;并继李世民《晋祠铭》后以行书书写碑文,名重一时 。其书风豪挺,结体茂密,笔画雄劲 。传世作品有《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法华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云麾将军李秀碑》等 。唐窦蒙在《述书赋注》中说:时议云:“论诗则曰王维、崔颢;论笔则王缙、李邕;祖咏、张说不得预焉 。”李阳冰谓之书中仙手 。其为文,长于碑颂,多自书 。唐人说李邕前后撰碑八百首 。杜甫诗曰:“干谒满其门,碑版照四裔 。丰屋珊瑚钩,麒麟织成罽 。紫骝随剑几,义取无虚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