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南粤有个鲜卑人村落,不姓慕容也不姓拓拔,百家姓里都没有( 二 )


村中最光鲜的祠堂,当属村子中心池塘对开位置的乐隐源公祠。顶端的砖雕、檐下的灰雕都非常精美,看得出是近年重新修葺而成。大门上的对联则是“华胄开东粤,明礼祀北平”,之所以提到北平,是因为源贺曾任冀州刺史,治所在今北京。
南粤|南粤有个鲜卑人村落,不姓慕容也不姓拓拔,百家姓里都没有
文章插图
乐隐源公祠
祠堂内的慕尹堂,两根廊柱上分别刻有“北魏隋唐宋朝朝武略文韬功垂史册”和“南洋港澳粤代代慈商善贾德报中华”的对联。对联虽然普通,却道尽源氏兴衰。上联至宋朝为止,恰恰是源氏南迁之时,至于下联,则说明了今日源氏的生存之道。
爱做生意的源氏族人
在源休祸及宗族后,残存的源氏族人低调求生,以经商和务农为主。晚清时期,小农经济逐渐破产,聚族而居的宗法社会也渐渐解体。霄南源氏族人大量离开家乡,前往广州、佛山乃至港澳地区打工和经商。
就在源贺雕像不远处,一栋已被辟为各种展馆的大楼侧面,挂着一幅巨画,写有“源吉林甘和茶创始人之乡”的字样。
广东人相当熟悉的甘和茶,即俗称的“盒仔茶”,属于凉茶的一种。它始于晚清,在民国时期极为流行。19世纪末,霄南乡人源吉荪和源文瑞父子有感于贫苦民众因无钱买药而拖延病情甚至不治,决心研制价廉的良药。他们将三十多种草药熬成药汁,制成甘和茶,在佛山开设工厂批量生产。
源吉荪深谙推广之道,为了突出甘和茶清热解毒的特点,推出“夏季赠饮”的推广方式。他广派员工驻守珠三角一带的城乡和路边茶亭,将煲好的甘和茶免费请路人饮用,并赠送少量成品。加上四处张贴的广告,使得甘和茶迅速畅销粤港澳、闽浙、东南亚乃至北美地区。尤其是1898年,广东南海和佛山两县发生瘟疫,源吉荪动员族人,向民众赠饮甘和茶,救治不少病患。1905年,甘和茶年销量已达20万盒以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甘和茶在东南亚地区是华裔缓解风热感冒、头晕骨痛以及醒酒的首选。如今在香港上环,仍有一家1906年经营至今的甘和茶老店。
如今在霄南村,一条青石板路在中心池塘后延伸,一排青砖建筑正是甘和茶博物馆。近年来,霄南村为了延续传统,不仅仅设立了博物馆,还力邀甘和茶回乡办厂,旧时的霄南小学校舍,在撤并之后便成了厂房。
源氏族人中巨商颇多,最知名的当属源龙章。上世纪初,德国发明了耐洗耐晒、坚固度高的染料“阴丹士林”。上世纪20年代,身为德国捷成洋行买办的源龙章将之引入中国,行销两广、两湖、闽赣和云南等省份,随即蔓延至整个中国,使得阴丹士林蓝布成为那个年代最流行的时装符号。源龙章也因为阴丹士林,成为染料大王。他也热心公益,兴办学校招收贫苦学生入读,建善堂收容孤儿,还在霄南兴建公路和医院。
生于清同治年间的源汝荣,于19世纪末只身前往香港,摸爬滚打多年后,创建了太平戏院,是当时香港最大的戏院。与源龙章一样,他也热心公益。
他们所反哺的家乡霄南村,如今仍然保留着旧时容貌,数百座青砖大屋和一条条青石板巷道保存完好。走在村中,四处都极安静,偶尔见到村民行过,都是汉人面貌,丝毫没有少数民族的痕迹,“民族融合”四个字,在岁月长河中的威力可见一斑。
霄南,是村也是城
即使面貌上已经看不出鲜卑痕迹,但走在村中,仍依稀可见旧时格局。
当年源氏定居霄南后,为确保安全,在村子布局上下了工夫。龙口河环绕村落,成为天然的护城河。村民又引水入护村壕,构成第二道屏障。旧时村子还有数十米长的围墙,东西南北有四门,通道有闸门,并设有碉楼,宛若城池。据说,这个布局是仿照南凉城格局所建。南凉城即源氏祖先在青海西宁所建南凉国的都城。也正因此,霄南村曾以“坚城乡”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