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 。
6. 诗词意境怎么写 一、结合作者生平和写作时的生活背景 。古诗词曲的创作,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久远,而作品又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映,正所谓“诗言志” 。至于“言”何“志”,那就有必要对作者的生平及生活的背景有所了解,才可能探知 。例如,教读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如果没有介绍作品创作的背景,只是要求学生先熟读几遍,然后就逐字逐句解释,特别重点讲解了最后一句,讲明这一句诗中的“落花时节”既指当时的自然景象,又表明诗人当时的潦倒处境,诗句饱含悲伤之感 。学生由于对时代背景一无所知,只是被动地听记,对作品内涵并没有真正理解 。如果学生了解杜甫与李龟年初逢于唐朝开元全盛时期,李龟年作为一名杰出的乐师,当时正在岐王的豪华宅邸中演唱,杜甫则因才华显著而被岐王邀去听唱 。几十年后,二人在江南重逢,此时,遭受八年动乱的唐朝正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而杜甫本人的处境也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 。正因为二者重逢与初逢的情形有着极大的反差,诗人才会写下了这首绝句,流露出心中的万千感慨:虽说江南风景正好,但想想过去,再好的风景亦无法消解此时心中的悲怆了 。潦倒的处境,不正如眼前片片飘零的落花吗?学生们就不再显得迷茫,而是有所领悟,对诗中饱含的沧桑之感也就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 。
二、抓关键性词语,由词入境,依境索意 。
读任何作品,都不能把作品肢解了分析 。读诗词曲,亦然 。那种一句一句分析,甚而用白话解释诗句的方法,破坏了作品的意境美,无任何意义 。读诗词曲,应该抓住关键性词悟 。由词语入手,分析作品中写了哪些事物,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事物的,理清这些事物是如何联系起来,由此在脑中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进而揣摩这些画面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
马致远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会带给读者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从词语入手去细加体会 。这首小令一共只用了二十八个字,却写到了十种事物,外加一个“断肠人” 。引导学生注意事物前所加修饰词语,发现修饰词的感情色彩特别浓郁,尤其是“枯”、“老”、“昏”、“古”、“瘦”、“夕”、“断肠”这几个词 。是什么样的感情色彩呢?学生们经过片刻的思考,便会用“伤感”、“凄凉”“悲伤”等同类词语来形容这些词语所带给他们的感受了 。能够说出这些感受,学生对这首曲就大致理解了 。然后再引导学生将用这些词语修饰的事物一一排放于脑际,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画面传达出的是一种凄凉的氛围,在这样的境界里,一个“断肠人”正踽踽独行,作品所表达的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思便不难理解了 。
7. 如何鉴赏古诗分析意境 在最新的高考考试说明中,对古诗文的鉴赏有这样两个要求: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中国的古代诗歌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表达相对含蓄,往往托物言志或写景抒情 。这类诗是考查的重点 。
一、意境结构的第一个层面,是将思想情感寄托于某种景象而形成意象,这个意象具有情与景的不同方式的交融 。
首先,是情景交融式 。如李白的《送孟浩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332636361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情深意切的意象,你可以想象诗人伫立江边,目送友人渐渐远去,直到友人的船只消失在水天一线之处;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 。与“雪上空留马行处”一样,令人回味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