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写作时要突出重点 。总结中的问题要有主次、详略之分 。
总结的基本格式: 1、标题 2、正文 开头:概述情况,总体评价;提纲挈领,总括全文 。主体:分析成绩缺憾,总结经验教训 。
结尾:分析问题,明确方向 。3、落款 署名与日期 。
6. 学厨师的心得 烹饪是膳食的艺术,讲得通俗一点就是做菜、烧菜家常菜谱 。虽然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都在做菜、烧菜,但做什么菜,各有特色;怎么做,各有方法;做得怎样,各有味道 。话说做菜,也是要讲学问的 。在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里,说到做菜,不得不提及商朝的伊尹 。据典故记载,伊尹初至殷时,为祈求神灵保佑,成汤曾特意为伊尹举行盛大祭典,欢迎伊尹的到来 。祭祀完毕之后,成汤虔诚地向伊尹请教关于“治国平天下”的策略 。
对此,伊尹并未冠冕堂皇,坐而论道,更未谈高深玄妙的大道理,而是“说汤以至味”,为使自己的言说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伊尹选择了人世间最为平常,而自己又最为擅长的饮食烹饪来现身说法 。于是就有了“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的说法 。民以食为天,通过品尝人间美味,伊尹以烹饪中精妙细微的奥秘,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深入浅出地教给了成汤许多治国之道,为汤治国提供了宝贵的经略 。事物都是有共通性的,烹饪与法学也不例外 。
烹饪与法学都要求具有实践性 。理性认识来源于实践,但又对实践活动进行指导 。下厨做菜,用什么火候,放什么调料、何时放调料、放多少调料,何时出锅,都需要在多次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 。林淡秋在《马逢伯》中说道:“小菜还是平常的小菜……但一经过这位女厨师的神手烹饪,的确有一种不平常的滋味 。”是的,小菜还是那样的小菜,但是经过多次下厨实践,熟能生巧,慢慢领会出做菜的奥妙,做出来的菜才美味可口 。
作为一种知识,法学也需要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来 。法学是司法具体实践的总结和升华 。脱离实践的法学,就像是没有放油盐酱醋的菜,苦涩无味,会让人产生排斥,甚至是厌恶 。源于实践的法学,才更具有生命力 。近年来,司法机关建立与法学院校双向交流机制,对于总结和提升司法实践的理论层次,加深和促进法学研究的具体应用,实现司法实践与法学理论研究的互动大有裨益 。
烹饪(做菜)是家常便饭,法学也应该通俗易懂,成为老百姓的拿手“好菜” 。在法学理论著述中,“阳春白雪”当然不可缺少,但“下里巴人”亦是不可或缺 。因此,法学应该走出超尘脱俗的“象牙塔”,步入寻常百姓家,让法理在具体生活中运用自如 。作为法律人,我们不是生活在纸质的法律之上,而是生活在现实社会里 。法律本身是整个社会体系中的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法律与社会的良好运行息息相关 。
因此,我们不能将法律从社会体系中剥离开来 。法律人只有以社会的背景为考量,用社会常识、常理、常情,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法律,进而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 。民国时期的法学家孙晓楼说:“只有了法律学问而缺少了社会常识,那是满腹不合时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即不能算作法律人才 。”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谈老百姓关注的问题,讲老百姓生活中的法理,应该是我们作为法律人的追求 。烹饪的灵感、法学的理性都来自老百姓的生活中 。好吃的菜和法学理论要用于百姓寻常生活之中,烹饪与法学都需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法学不能只是文人墨客的言说,更应该是寻常百姓口中的谈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