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季慕林资料季羡林,生于1911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 。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
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作家 。山东清平(今临清)人 。
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5年赴德国留学 。
曾师从印度学家E.瓦尔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语言 。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
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 。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78~1984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
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组长、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和《语言文字卷》编辑委员会主任等等 。其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颇多建树 。
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231626234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等 。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著主要有:《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 。
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杂忆》等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 。
叔季嗣诚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
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 。入私塾读书 。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 。10岁,开始学英文 。
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 。
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 。"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
"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 。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 。
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 。同学中还有胡乔木 。
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 。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 。
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 。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两年。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 。
在柏林,和乔冠华同游 。10月,抵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 。
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