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六韬|古代想考中武状元,到底有多难?看看考试项目,现代人只能呵呵

古代科举制,其实萌芽于南北朝时期,正式推行于隋朝,唐朝之后逐渐完善。武后掌权时,曾亲自出题考试,开了科举考试中所谓的“殿试”先例,此外她还倡导人们学习武艺,并于长安二年(702)首次举办“武举”考试,此后延续一千余年,终止于清朝1901年。姜太公六韬|古代想考中武状元,到底有多难?看看考试项目,现代人只能呵呵
文章插图
“武举”考试与文科一样,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同样也有武秀才、武举人、武进士,最终的殿试前三名称为“鼎甲”,即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值得一提的是,武举考试其实并不是电视里演的那种比武格斗,电影《武状元苏乞儿》中那种比武场景完全是虚构的。武举考的不是传统武术,而是真正的战场技能,核心就是箭术、马枪、力量。箭术分为骑射、步射。任何一个朝代,想当军官、立战功,骑射都是必须掌握的技能,试问古代哪一位战将不是弓马娴熟?其实单单一个“骑射”就能筛选出大部分人,因为古代很多人是接触不到马匹的,更不用说在马上练习射箭了。马背颠簸,马上射箭更是难上加难。姜太公六韬|古代想考中武状元,到底有多难?看看考试项目,现代人只能呵呵
文章插图
清朝时期,骑射考试共有三个靶,间距175尺,驰马来回两趟,发箭六枝,中三及格。步射则相对简单,站立射击,八十步距离,射九中二,或者三十步,射六中二,就可及格。马枪,考的是器械能力。具体的就是马上刺枪术和舞大刀,这也是古代军官的主要技能。在马上娴熟地进行击刺,在徒步的时候,可以挥舞有一定分量的大刀,“刀必前后胸舞花”,慢悠悠地舞刀可不行,必须一次完成。力量,其实是冷兵器战场上搏杀的核心要素,正面搏杀时,往往一力降十会,力大者才能生存下来。武举考试,关于力量的测试有两个,即拉硬弓、举大石。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号,另备有十二力以上的出号弓,应试者弓号自选,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满为准。姜太公六韬|古代想考中武状元,到底有多难?看看考试项目,现代人只能呵呵
文章插图
举大石,石头重量分为:300斤、250斤、200斤三种。应试者自选重量,要求将石头提至胸腹之间,再借助腰腹力量将石头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献印”,一次完成为合格。至今仍有很多这种石头遗留,一般人还真是翻不动,由此看来冷兵器时代的武将还是很牛的,什么霸王举鼎之类的应该不是吹的。赤手空拳搏斗的技能虽不在考试范围,但有了良好的箭术和力量,相信也非等闲之辈。可想而知,如能通过这些考试打败全国考生,成为武状元就算不是将领之才,至少也是个“神射手”,“大力士”、“骑兵高手”,在古代也是“特种兵”级别。姜太公六韬|古代想考中武状元,到底有多难?看看考试项目,现代人只能呵呵
文章插图
最后,应试者还要考文,也称“内场”,相当于文化课考试。虽然“武举考试”以技勇为主,但若是大字不识一个肯定也不行。宋朝以文制武,因此武举考试先要写一篇关于兵法的论文,只有通过了策论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后面技勇部分的考试,这一点让很多武夫头疼。后面的元朝没有科举,明朝武举模式也没有什么改变。而大清以骑射起家,就变成了先考武,再考文。而文考也变成了默写一段兵书,一般是默写《孙子》、《吴子》、《黄石公三略》、《姜太公六韬》等武经七书中的一段,写不出来或者写错的都不行,难度大大降低。姜太公六韬|古代想考中武状元,到底有多难?看看考试项目,现代人只能呵呵
文章插图
此外,历朝武举考试对应试者身材还有要求:“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病秧子根本连第一关都过不了。可见,考取武状元的难度丝毫不亚于文状元。凡取得武状元者,立即成为朝廷武官。特别是清代,凡取得状元者,马上由平头百姓“释褐”,成为正三品将领,不是授予参将,就是紫禁城中的头等侍卫,成为高级武官。历史上武举出身的名将,有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北宋进士出身,弃文习武的武状元徐徽言;抗倭名将戚继光等等。清末最后一名武状元名叫张三甲,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武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