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对句相救”中的“出句六拗,下句五救”?

|如何看待“对句相救”中的“出句六拗,下句五救”?
本文图片

有朋友私信来问:诗圈中人如何看待“对句相救”式中的“出句6拗 , 下句5救”?
具体的拗句形式为“中平中仄平仄仄 , 中仄中平平仄平” , 如何看待这种拗救呢?
既然清楚这是拗救 , 那么自然针对的是格律诗范畴的讨论 , 这两句就都是律句——我们所有的质疑、回答都是基于这一点 , 那些视格律为镣铐的朋友趁早不要往下看 , 省得浪费时间 。
因为无论我解析出一个什么结果 , 你都会嗤之以鼻 , 你根本就不信 , 何必来听——在无神论者面前 , 一切牛鬼蛇神都是纸老虎 。
而现在这个问题 , 就好像是问观音菩萨是道教还是佛教的 , 是基于你相信观音菩萨的前提之上的问题 。 我们信共产主义 , 那么观音菩萨是佛是道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所以 , 讲格律 , 只针对想学习格律的朋友 , 讲拗救 , 只针对对拗救有兴趣的朋友 。
言归正传 , 我们来仔细分析这两句的平仄 , 看什么是“出句6拗 , 下句5救”?
首先我们要清楚一点 , 当我们用“出句”称呼一联诗中的上句的时候 , 那么对应的下句就应该称呼为“对句” 。 “对句”对“出句” , “上句”对“下句” , 虽然说的是一个东西 , 但是你不能说“对句”对“上句” , 说“出句”对“下句”——原则上没有错 , 大家也都能理解 , 但并不适宜 。
所以咱们要么说“出句6拗 , 对句5救” , 要么说“上句6拗 , 下句5救” , 否则很容易逼死处女座 。
|如何看待“对句相救”中的“出句六拗,下句五救”?
本文图片

所谓“中” , 就是可平可仄 , 因为平仄是二元化结构 , 要想归入正格 , 就用前后相同的音调取代“中”即可 , 因此这两句实际上是:“平平仄仄平仄仄 , 仄仄平平平仄平” 。
又因为七言前两字都是打酱油的 , 只需要平仄相对 , 就可以不进入平仄分析 , 所以我们去掉上下句的前两字 , 得出五言平仄结构 , 更加清晰简单、利于分析——“仄仄平仄仄 , 平平平仄平” 。
按照这位朋友定义的“出句6拗 , 下句5救” , 这不就是五言中的“出句4拗 , 对句3救”嘛 。 实际上这正是拗救三种格式中的第二种——对句拗救 。
如果不发生拗句和拗救 , 这两句的基础平仄应该是“仄仄平平仄 , 平平仄仄平” 。
对句拗救是在出句无法进行自救的情况下 , 通过下一句中字的平仄调整来做出拗救 。
而这种拗救有且仅出现在五言“仄仄平平仄” , 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这两种格式中 。
如果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的平音字变成了平仄声字 , 就出现律句中二、四、(六)关键位置上的失替 , 必须做出拗救 。 但是本句已经接近最后一个字 , 而最后一个字的音调受到是否押韵来控制 , 不能变化 , 因此只能在对句拗救 。
|如何看待“对句相救”中的“出句六拗,下句五救”?
本文图片

这是大拗 , 这种情况在早期存在比较多 。 最典型的就是三四字全部变成仄音 , 比如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 , “仄仄仄仄仄”;陆游的《夜泊水村》:“一身报国有万死” , “仄平仄仄仄仄仄” , 像这种极端情况 , 该如何在对句做出拗救?
作为“仄仄平平仄”的对句 , 平仄原为“平平仄仄平” , 五言中把第三字的仄音换成平音 , 既保证了对句本身不失替 , 又救了出句 。 七言也一样 , 换掉“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五字的仄音——这就是“上句6拗 , 下句5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