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白居易一首写中秋的诗,写尽人在他乡的心酸,短短四句就名垂千古( 二 )

元稹|白居易一首写中秋的诗,写尽人在他乡的心酸,短短四句就名垂千古
文章插图
那是因为,白居易这一次贬官的时候,被别人诬蔑为不孝,这在古代实在是对人最严重的攻击。白居易感觉自己再也不会有出头之日,他带着满身的罪孽,被远远地放逐到了江西九江。在那个地方,他一年又一年地望着明月。怀念着过去团圆美好的日子。但是这样的好日子,仿佛永远都不会再回来了!人到中年,一连串现实的打击,让白居易开始变得清醒。他不再像青壮年时代一样,大量创作讽谕诗。慢慢地,他开始重视享乐,在家中蓄养歌姬,这也成为他后来被人诟病的一个原因。但是他似乎对别人的评价无所谓了,因为他只是想做一个乐天知命的老人。元稹|白居易一首写中秋的诗,写尽人在他乡的心酸,短短四句就名垂千古
文章插图
那么,我们再重读一遍前面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会发现诗文中他面向西北,怎么也望不到的那个“故乡”。后来我们才发现,原来他所望的那个“乡”,并不仅仅是地理学意义上的“乡”。其实也是他的“心乡”和从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是白居易这首诗中的名句,它曾让很多人读之断肠。“西北”与“东南”两个方位名词,能够非常直观地给人地理上的“距离感”。“望乡”恰好对应游子思乡情结,“见月”则自然勾起相思之情。朱光潜先生曾在《悲剧心理学》里说:制造悲剧的一大法门,就是制造时空上的距离感。西北和东南,遥不可及,已经令人心生忧怨。再加上“见月”而“望乡”,就令人不禁读之心酸,悲从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