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这里,体验一场艺术的“未知游戏”

|来这里,体验一场艺术的“未知游戏”
本文图片

孩子们擅长的“想象游戏” , 既是“游戏”的——非功利性的、无目的的 , 同时又是“假装”的——经过了精心设计和事先考量的:因为在“想象游戏”中 , 孩子们一边在玩假装游戏 , 一边却都遵守着一套既定的游戏规则 , 他们能清楚区分什么是现实 , 什么是虚构 。 如果这套理念运用于艺术策展中 , 将产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眼下正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的《未知游戏》展览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
【|来这里,体验一场艺术的“未知游戏”】该展览由曾玉兰、顾佳君策展 , 邀请9位(组)艺术家参展围绕“游戏”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 并进一步呈现艺术家们是如何将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反思 , 融入与当代议题相关的艺术讨论中 , 例如虚拟游戏与真实、经济学与伦理、消费主义与欲望等 。
|来这里,体验一场艺术的“未知游戏”
本文图片

在表达与呈现方式上 , 艺术家们亦采取一种“游戏化”的策略和态度——无论是虚构和隐喻 , 还是角色设定与扮演 , 或者是对现实情境的重新编排 , 以及对历史和当下的复杂编码 , 都在一场场“游戏”中建构和获取 。 他们将当代人所面临的困境作为研究课题 , 甚至提出了他们的解决方案 , 而无论他们采用其中哪种方式 , 其最终结果如何 , 并不能提前预知 。
比如 , 陈陈陈在封闭的空间中呈现装置 , 试图制造一种介乎真实与虚拟之间的情境 。 受电影中经典“求生”镜头的启发 , 艺术家采取实景拍摄的方式 , 将高空作业员悬挂于高约34米的高塔之上 , 并以飞行器对该场景进行拍摄;随后在展厅中还原这一求生奇境——观众在观看“塔”顶之时 , 可以看到九个微型的命悬一线的人们 , 你似乎可以对他们的命运进行裁决 。 同时 , 本次展览将完成后的作品与艺术家对整个作品的构思和拍摄过程的记录并置展出 , 让公众有机会看到这出“演出”究竟具体是如何被编排上演的 , 而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协商、角力 , 同样也是作品本身所关注的主题的现实化呈现 。
|来这里,体验一场艺术的“未知游戏”
本文图片

胡伟的‘父亲:“明天不要再去跟老板叫板 , 先想想他到底要什么”’是一件三屏录像装置作品 , 题目取自于法国电影《人力资源》中父子之间因工作引起争执的一段对话 。 艺术家通过对不同劳动主体的采访和跟踪式的拍摄 ,讨论了在生产模式转型中 , 工作与情动、经济与伦理的交织关系 。
|来这里,体验一场艺术的“未知游戏”
本文图片

徐文恺的作品《观察者们》以透明PVC材料制作成巨型装置的形态 , 以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呈现了艺术家对网络时代无形的数字物的想象 。 这些充气PVC装置在展期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泄气从而瘪塌变形 , 呈现出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的消耗过程 。
|来这里,体验一场艺术的“未知游戏”
本文图片

此次展览还设置了一个特别项目:辞“海”游戏 。 该游戏以“共同编写词条”为行动和连结的入口 , 并由文字拓展至版画、剧场游戏、影像、装置等多重媒介形式 , 形成关于替代性实践的立体叙事 。
|来这里,体验一场艺术的“未知游戏”
本文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