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爱国的豪情永不磨灭

我们这个民族传承了几千年 , 文化从未断层 , 这是属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荣耀 。 即便是历经千险万阻 , 但是却总有一种精神 , 引领着我们每一个人披荆斩棘 , 继续前进 。
这种精神的核心 , 我以为 , 就是爱国精神 。 几千年的爱国豪情未曾磨灭 , 铸就了我们辉煌的历史 , 也即将开启我们更加辉煌的未来 。
|边塞诗“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爱国的豪情永不磨灭
本文图片

正如一首唐代边塞诗所写的那样:
伏波惟愿裹尸还 , 定远何须生入关 。
莫遣只轮归海窟 , 仍留一箭射天山 。
这是李益的《塞下曲》 , 其中用到了很多典故 。 即便是这些典故你并不太清楚 , 也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蓬勃的豪情 , 感受到字里行间当中爱国的激情与壮志 。
|边塞诗“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爱国的豪情永不磨灭
本文图片

“伏波惟愿裹尸还” , 一下子有了悲壮感 。 “裹尸还”自然带有了视死如归的气概 , 一下子让人想起“马革裹尸”的成语故事 。 汉代将军马援一生战功无数 , 却依然认为好男儿就应为国战死沙场 , 马革裹尸而还 , 被封为“伏波将军” 。
“定远何须生入关”同样是也是慷慨激昂的悲壮感 。 “何须生入关”那就是说死了才可以入关 。 “定远”指的是定远侯班超 , 大半辈子经营西域 , 为大汉边境的安定立下汗马功劳 , 年老上书皇帝“但愿生入玉门关” , 请求调回 。 上一句说马援马革裹尸视死如归 , 这一句半批评班超更爱惜生命 。
|边塞诗“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爱国的豪情永不磨灭
本文图片

既然是“何须生入关” , 那么作者更向往马援的马革裹尸 , 希望自己能够像马援那样为国尽忠 , 不惜失去生命 。
最后两句“莫遣只轮归海窟 , 仍留一箭射天山”更是壮怀激烈 , 薛仁贵征讨突厥 , 三箭射中敌酋使对方不战而降 。 诗人向往他的风采 , 表达出了全歼敌人 , 且要镇守边疆让敌人不敢再来侵犯的渴盼 。
【|边塞诗“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爱国的豪情永不磨灭】|边塞诗“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爱国的豪情永不磨灭
本文图片

李益的边塞唐诗虽然已经不属于盛唐 , 然而其中依然能读出盛唐的壮怀激烈 , 读出盛唐的爱国豪情 。 这种爱国豪情的代代传递 , 铸就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爱国情感的内核 , 还将一代代传承下去 。